|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1页 |
| 1.1 脚手架的沿革 | 第15-16页 |
| 1.1.1 我国脚手架技术的起源 | 第15页 |
| 1.1.2 脚手架技术在我国的发展 | 第15-16页 |
| 1.2 附着式升降脚手架的特点 | 第16-17页 |
| 1.3 脚手架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8页 |
| 1.4 脚手架安全事故状况 | 第18-19页 |
| 1.5 研究的意义、内容与目的 | 第19-20页 |
| 1.5.1 研究的意义 | 第19-20页 |
| 1.5.2 课题研究的内容与目的 | 第20页 |
| 1.6 本章小结 | 第20-21页 |
| 第二章 外脚手架在高层建筑施工方案的选择研究 | 第21-25页 |
| 2.1 常见的外脚手架 | 第21-23页 |
| 2.1.1 全封闭式脚手架 | 第21页 |
| 2.1.2 封闭操作层脚手架 | 第21-23页 |
| 2.2 技术经济分析 | 第23-24页 |
| 2.2.1 技术分析 | 第23页 |
| 2.2.2 经济分析 | 第23-24页 |
| 2.3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 第三章 导座式升降脚手架的技术研究 | 第25-44页 |
| 3.1 导座式升降脚手架的产生及发展趋势 | 第25-26页 |
| 3.1.1 导座式升降脚手架的产生 | 第25页 |
| 3.1.2 导座式升降脚手架的发展趋势 | 第25-26页 |
| 3.2 导座式升降脚手架的基本构造 | 第26-28页 |
| 3.2.1 导轨主框架 | 第26-27页 |
| 3.2.2 水平支承框架 | 第27页 |
| 3.2.3 固定导向座 | 第27页 |
| 3.2.4 提升装置 | 第27页 |
| 3.2.5 爬架的爬升过程 | 第27-28页 |
| 3.3 施工要点及注意事项 | 第28-33页 |
| 3.3.1 搭设要求 | 第28-30页 |
| 3.3.2 加工要求 | 第30页 |
| 3.3.3 安装、使用和拆卸 | 第30-33页 |
| 3.4 目前爬架技术存在的问题要点 | 第33页 |
| 3.5 有关升降脚手架的一般规定 | 第33-43页 |
| 3.5.1 脚手架设计的一般计算 | 第33-39页 |
| 3.5.2 脚手架设计计算的统一规定 | 第39-43页 |
| 3.6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 第四章 爬架在爬升过程中动力响应的数值模拟分析 | 第44-61页 |
| 4.1 工程概况 | 第44页 |
| 4.2 有限单元法和ANSYS介绍 | 第44-45页 |
| 4.2.1 有限单元法的基本思想 | 第44-45页 |
| 4.2.2 有限单元法基本分析步骤 | 第45页 |
| 4.2.3 ANSYS的主要功能 | 第45页 |
| 4.3 ANSYS中的结构动力学分析 | 第45-50页 |
| 4.4 中建四局商业办公楼项目爬架数值模拟分析 | 第50-60页 |
| 4.4.1 模型的建立 | 第51-52页 |
| 4.4.2 跨度为6m的爬架在恒荷载控制组合与风荷载控制组合的位移对比 | 第52-53页 |
| 4.4.3 6m与9m跨度的爬架在风荷载控制组合作用下的位移与弯曲应力对比 | 第53-54页 |
| 4.4.4 跨度为6m的爬架有初始缺陷与无初始缺陷的位移及应力对比 | 第54-56页 |
| 4.4.5 风荷载动力时程计算 | 第56-60页 |
| 4.5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 第五章 导座式升降脚手架在工程中的应用 | 第61-76页 |
| 5.1 整体脚手架的搭设 | 第61-68页 |
| 5.1.1 准备工作 | 第61页 |
| 5.1.2 桁架的搭设 | 第61-62页 |
| 5.1.3 整体脚手架上部架体的搭设 | 第62-67页 |
| 5.1.4 脚手架的拆除 | 第67-68页 |
| 5.2 施工方案 | 第68-69页 |
| 5.3 导座式升降脚手架的安全验算 | 第69-75页 |
| 5.3.1 爬架的风荷载计算 | 第70-71页 |
| 5.3.2 爬架的安全验算 | 第71-75页 |
| 5.4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6-78页 |
| 6.1 结论 | 第76-77页 |
| 6.2 展望 | 第77-78页 |
| 参考文献 | 第78-81页 |
| 致谢 | 第81-82页 |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