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1-18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1.2 制备烯丙醇催化剂的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2.1 烯丙醇制备方法简介 | 第12-13页 |
1.2.2 环氧丙烷异构化简介 | 第13页 |
1.3 催化剂的选择 | 第13-16页 |
1.3.1 Li_3PO_4催化剂 | 第14-16页 |
1.3.2 Au/TiO_2催化剂 | 第16页 |
1.4 理论计算方法研究催化剂微观机理的意义 | 第16-17页 |
1.5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2 理论方法和软件简介 | 第18-28页 |
2.1 密度泛函理论 | 第18-20页 |
2.1.1 Thomas-Fermi模型 | 第18-19页 |
2.1.2 Hohenberg-Kohn定理 | 第19页 |
2.1.3 Kohn-Sham方程 | 第19-20页 |
2.2 交换相关泛函 | 第20-21页 |
2.2.1 局域密度近似(LDA) | 第20-21页 |
2.2.2 广义梯度近似(GGA) | 第21页 |
2.3 赝势方法 | 第21-23页 |
2.3.1 模守恒赝势 | 第22页 |
2.3.2 超软赝势 | 第22-23页 |
2.3.3 投影缀加波势(PAW) | 第23页 |
2.4 过渡态理论 | 第23-24页 |
2.5 Materials studio计算软件 | 第24-25页 |
2.5.1 CASTEP | 第24页 |
2.5.2 DMol~3 | 第24-25页 |
2.6 本文计算结果分析方法 | 第25-28页 |
2.6.1 结构优化 | 第26页 |
2.6.2 能带结构和态密度(DOS) | 第26页 |
2.6.3 Mulliken布居分析 | 第26-28页 |
3 水分子在Li_3PO_4(100)、(010)、(001)和(110)面的吸附 | 第28-44页 |
3.1 引言 | 第28页 |
3.2 计算方法 | 第28-29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29-43页 |
3.3.1 Li_3PO_4和气相水相关参数的计算 | 第29页 |
3.3.2 水分子在Li_3PO_4(100)表面的吸附 | 第29-31页 |
3.3.3 水分子在Li_3PO_4(010)、(001)表面的吸附 | 第31-34页 |
3.3.4 水分子在Li_3PO_4(110)表面的吸附 | 第34-37页 |
3.3.5 Mulliken布居数分析 | 第37-38页 |
3.3.6 态密度分析 | 第38-4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4 水分子在Li_3PO_4(100)、(010)、(001)和(110)面的解离 | 第44-60页 |
4.1 引言 | 第44页 |
4.2 计算方法 | 第44-45页 |
4.3 实验 | 第45页 |
4.3.1 催化剂制备 | 第45页 |
4.3.2 XPS | 第45页 |
4.4 结果与讨论 | 第45-59页 |
4.4.1 OH和H共吸附 | 第45-49页 |
4.4.2 态密度分析 | 第49-53页 |
4.4.3 解离反应路径 | 第53-57页 |
4.4.4 催化活性 | 第57-58页 |
4.4.5 XPS分析 | 第58-59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5 环氧丙烷在Au(111)面异构化反应的理论研究 | 第60-73页 |
5.1 引言 | 第60页 |
5.2 计算方法 | 第60-61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61-71页 |
5.3.1 环氧丙烷分子的吸附 | 第62页 |
5.3.2 烯丙醇 | 第62-64页 |
5.3.3 丙酮 | 第64-67页 |
5.3.4 丙醛 | 第67-69页 |
5.3.5 甲基乙烯基醚 | 第69-71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1-73页 |
6 结论 | 第73-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82页 |
附录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