盈缺之美:家庭伦理剧的角色塑造嬗变分析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绪论 | 第8-13页 |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第8-9页 |
一、选题背景 | 第8-9页 |
二、选题意义 | 第9页 |
第二节 相关课题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一、对家庭伦理剧发展的研究 | 第9-10页 |
二、对家庭伦理剧形象的研究 | 第10-11页 |
第三节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 第11-13页 |
一、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第一章 家庭伦理剧的发展历程 | 第13-19页 |
第一节 早期家庭伦理剧的发展概述 | 第13-15页 |
一、家庭伦理剧发展之源 | 第13-14页 |
二、新中国的家庭伦理剧 | 第14-15页 |
第二节 家庭伦理剧的模式变化 | 第15-17页 |
一、风格多元化 | 第15-16页 |
二、叙事日常化 | 第16页 |
三、结构开放化 | 第16-17页 |
第三节 家庭伦理剧的角色形象 | 第17-19页 |
一、女性角色形象的变化 | 第17-18页 |
二、男性角色形象的发展 | 第18-19页 |
第二章 家庭伦理剧的叙事模式 | 第19-25页 |
第一节 二元对立的叙事策略 | 第19-20页 |
一、二元对立的关系特征 | 第19-20页 |
二、二元对立的叙事模式 | 第20页 |
第二节 对比参照的叙事形式 | 第20-21页 |
一、卫星环绕式叙事模式 | 第20-21页 |
二、多元并置式叙事模式 | 第21页 |
第三节 走向开放的叙事结构 | 第21-23页 |
一、封闭循环的叙事结构 | 第22页 |
二、多元开放的叙事结构 | 第22-23页 |
第四节 文化融合的叙事理念 | 第23-25页 |
一、单一性的传统伦理叙事 | 第23页 |
二、融合性的生命情感叙述 | 第23-25页 |
第三章 极端化角色的鲜明对比 | 第25-34页 |
第一节“善”与“恶”的形象对比 | 第25-26页 |
第二节“弱”而“顺”的刻板女性 | 第26-29页 |
一、女性形象符号化 | 第26-27页 |
二、温柔贤惠的妻子 | 第27-28页 |
三、无私奉献的母亲 | 第28-29页 |
第三节“强”而“大”的霸权男性 | 第29-31页 |
一、威权的男性形象 | 第29-30页 |
二、传奇的英雄形象 | 第30页 |
三、生活的主宰形象 | 第30-31页 |
第四节 极端化角色塑造的原因分析 | 第31-34页 |
一、男权文化的固有观念 | 第31-32页 |
二、女性独立的意识缺失 | 第32-33页 |
三、传统文化的价值映现 | 第33-34页 |
第四章 缺憾性角色的审美塑造 | 第34-50页 |
第一节 缺憾美的立体化女性形象 | 第35-41页 |
一、传统与现代交织的女性 | 第36-37页 |
二、日渐凸显“第三者”形象 | 第37-38页 |
三、独立自主的现代女性形象 | 第38-41页 |
第二节 现实性的多元化男性角色 | 第41-44页 |
一、经济话语中的霸权男 | 第41-43页 |
二、世俗生活中的小男人 | 第43-44页 |
第三节 角色形象的社会化塑造 | 第44-47页 |
一、当代社会对女性身份的认同 | 第45-46页 |
二、大众文化对男性气质的塑造 | 第46-47页 |
第四节 缺憾性角色的涌现归因 | 第47-50页 |
一、大众文化的价值观念 | 第47-48页 |
二、女性价值的社会意识 | 第48-49页 |
三、家庭结构的关系改变 | 第49-50页 |
第五章 真实性情感的社会心理 | 第50-58页 |
第一节 艺术创作与受众接受心理 | 第50-53页 |
一、电视受众的审美期待 | 第50-51页 |
二、家庭伦理剧创作与观众接受心理 | 第51-52页 |
三、受众的接受心理影响角色的塑造 | 第52-53页 |
第二节 缺憾之美与现实生活契合 | 第53-55页 |
一、人物塑造的平民审美 | 第53-54页 |
二、缺憾美契合现实生活 | 第54-55页 |
第三节 角色塑造与社会传播效果 | 第55-58页 |
一、媒介仿真拟态现实环境 | 第55-56页 |
二、涵化理论引起社会共识 | 第56页 |
三、文化观念的冲突与融合 | 第56-58页 |
结语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1页 |
研究生期间的个人成果 | 第61-62页 |
致谢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