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3页 |
1.1.1 全球水资源状况堪忧 | 第11页 |
1.1.2 水资源管理模式演变 | 第11-13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3-14页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4-18页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4-16页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6-17页 |
1.3.3 国内外研究综述评述 | 第17-18页 |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8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第2章 公众参与水资源一体化管理的一般理论 | 第19-33页 |
2.1 相关概念 | 第19-20页 |
2.1.1 水资源一体化管理 | 第19-20页 |
2.1.2 公众参与 | 第20页 |
2.2 公众参与水资源一体化管理的必要性 | 第20-23页 |
2.2.1 公众是水资源状况的直接利益相关者 | 第21页 |
2.2.2 公众参与是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 第21-22页 |
2.2.3 公众参与可以减少政府失灵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 第22页 |
2.2.4 公众参与是缓和水管理者和公众之间矛盾的重要手段 | 第22-23页 |
2.3 公众参与水资源一体化管理的原则 | 第23-24页 |
2.3.1 公共利益最大化原则 | 第23页 |
2.3.2 效率与公平兼顾原则 | 第23页 |
2.3.3 持续性与互动性原则 | 第23-24页 |
2.3.4 代表性原则 | 第24页 |
2.3.5 可操作性原则 | 第24页 |
2.4 公众参与水资源一体化管理的研究要素 | 第24-30页 |
2.4.1 公众参与的主体 | 第24-26页 |
2.4.2 水资源一体化管理中需要公众参与的环节 | 第26-27页 |
2.4.3 公众参与水资源一体化管理的方式 | 第27-28页 |
2.4.4 影响公众参与水资源一体化管理有效性的因素 | 第28-30页 |
2.5 公众参与水资源一体化管理的理论基础 | 第30-33页 |
2.5.1 民主理论 | 第30-31页 |
2.5.2 公共财产理论 | 第31页 |
2.5.3 公共信托理论 | 第31-32页 |
2.5.4 利益相关者理论 | 第32-33页 |
第3章 格洛马河流域公众参与水资源一体化管理的现状分析 | 第33-42页 |
3.1 格洛马河流域概况及其面临的主要压力 | 第33-34页 |
3.1.1 格洛马河流域概况 | 第33页 |
3.1.2 格洛马河水资源一体化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 | 第33-34页 |
3.2 格洛马河公众参与水资源管理的典型事件分析 | 第34-37页 |
3.2.1 拯救莫撒湖运动 | 第34-36页 |
3.2.2 提高水资源一体化管理的策略与方法项目评估 | 第36-37页 |
3.3 格洛马河流域公众参与水资源一体化管理获得成功的经验分析 | 第37-42页 |
3.3.1 良好的公众参与制度设计 | 第37-39页 |
3.3.2 健全的信息公示制度 | 第39-40页 |
3.3.3 注重公众的自我发展 | 第40页 |
3.3.4 参与型政治文化建设和非政府组织的蓬勃发展 | 第40-42页 |
第4章 格洛马河流域公众参与水资源一体化管理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 第42-49页 |
4.1 加快推进公众参与水资源一体化管理的制度化建设 | 第43-44页 |
4.1.1 完善公众参与水资源一体化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 | 第43页 |
4.1.2 建立公众参与水资源一体化管理的配套制度 | 第43-44页 |
4.2 积极进行公众参与水资源一体化管理的渠道建设 | 第44-46页 |
4.2.1 提升正式参与途径的代表性 | 第44-45页 |
4.2.2 规范非正式参与途径 | 第45页 |
4.2.3 制定公众参与水资源一体化管理的渠道指引 | 第45-46页 |
4.3 努力推进公众参与水资源一体化管理的能力建设 | 第46-49页 |
4.3.1 构筑参与型政治文化氛围 | 第46页 |
4.3.2 帮助公众构建有关水资源一体化管理的知识体系 | 第46-47页 |
4.3.3 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在水资源一体化管理当中的重要作用 | 第47-49页 |
结语 | 第49-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6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56-57页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