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9-20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9-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9-10页 |
1.2 文献综述与评述 | 第10-14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3 目前国内外研究所存在的问题 | 第13-14页 |
1.3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4-16页 |
1.3.1 老年人 | 第14-15页 |
1.3.2 贫困及农村老年贫困 | 第15-16页 |
1.4 理论依据 | 第16-17页 |
1.4.1 社会互构论 | 第16页 |
1.4.2 社会排斥理论 | 第16-17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6 研究创新点 | 第18-19页 |
1.7 研究内容框架 | 第19-20页 |
第二章 S村老年人贫困研究的实证设计 | 第20-25页 |
2.1 S村发展概况 | 第20页 |
2.2 样本的抽取与描述 | 第20-24页 |
2.2.1 样本的抽取 | 第20页 |
2.2.2 样本的描述 | 第20-24页 |
2.3 研究模型 | 第24-25页 |
第三章 S村老年人贫困生成机制:社会结构与个体行动的互构 | 第25-36页 |
3.1 社会结构变迁带来的社会排斥:生成贫困风险 | 第25-31页 |
3.1.1 市场经济的排斥 | 第25-28页 |
3.1.2 制度不完善带来的排斥 | 第28-30页 |
3.1.3 传统乡村文化变迁带来的排斥 | 第30-31页 |
3.2 农村老年人的个体行动:规避风险 | 第31-32页 |
3.3 农村老年人的个体行动受阻因素:生成贫困 | 第32-36页 |
3.3.1 低下的市场经济与资源能力 | 第33页 |
3.3.2 根深蒂固的养儿防老思想 | 第33-34页 |
3.3.3 小结 | 第34-36页 |
第四章 互构视域下S村老年人贫困类型及对社会结构的重塑 | 第36-39页 |
4.1 互构形式下的老年人贫困类型 | 第36-38页 |
4.1.1 持续性贫困 | 第36-37页 |
4.1.2 逆贫困 | 第37页 |
4.1.3 边缘性贫困 | 第37-38页 |
4.2 对社会结构的重塑 | 第38-39页 |
第五章 对策分析 | 第39-41页 |
5.1 宏观层次深化政府公共性服务的职能 | 第39页 |
5.2 中观层次强化家庭与社区尊老养老的文化观念 | 第39-40页 |
5.3 微观层次增强农村老年人个体的抗贫能力 | 第40-41页 |
结论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4页 |
附录一 转型期农村老年人贫困调查问卷 | 第44-46页 |
附录二 转型期农村老年人贫困个案访谈提纲 | 第46-47页 |
发表论文与科研情况说明 | 第47-48页 |
致谢 | 第48-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