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2-18页 |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2 课题研究现状综述 | 第12-15页 |
1.2.1 采动底板巷道应力分布规律 | 第12-13页 |
1.2.2 采动巷道围岩变形力学机理 | 第13-14页 |
1.2.3 动压影响底板巷道围岩稳定性控制技术 | 第14-15页 |
1.3 存在的问题 | 第15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5 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2 采动影响底板巷道围岩力学理论分析 | 第18-36页 |
2.1 采动底板巷道概述 | 第18-19页 |
2.2 上采空区影响下底板瓦斯抽巷围岩力学理论分析 | 第19-27页 |
2.2.1 围岩—支护作用机理及巷道力学模型选择 | 第19-20页 |
2.2.2 岩石本构模型的选取 | 第20-22页 |
2.2.3 基本方程 | 第22-24页 |
2.2.4 巷道围岩损伤区、破裂区位移计算 | 第24-27页 |
2.3 杨柳矿10416机巷瓦斯抽排底板巷道损伤、破裂分析 | 第27-34页 |
2.3.1 根据实际工程修正参数 | 第27-28页 |
2.3.2 围岩损伤、破裂边界线计算 | 第28-3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4-36页 |
3 动压影响底板巷道围岩变形破坏规律数值模拟 | 第36-64页 |
3.1 数值模拟方法与其基本原理 | 第36-38页 |
3.1.1 FLAC~(3D)简介 | 第36页 |
3.1.2 FLAC~(3D)的基本原理 | 第36-38页 |
3.2 数值模型建立 | 第38-41页 |
3.2.1 计算模型建立与尺寸参数设置 | 第38-39页 |
3.2.2 数值计算模型的建立及网格的划分 | 第39-40页 |
3.2.3 支护方案一的设计及参数设置 | 第40页 |
3.2.4 岩石力学参数的选取 | 第40-41页 |
3.3 模拟工作面开挖对巷道支护方案一的影响 | 第41-57页 |
3.3.1 10416工作面掘进50米 | 第41-47页 |
3.3.2 10416工作面掘进100米 | 第47-52页 |
3.3.3 10416工作面掘进150米 | 第52-57页 |
3.4 采空区垮落后对支护方案一的影响 | 第57-59页 |
3.4.1 采空区垮落模拟 | 第57-58页 |
3.4.2 采空区垮落后对支护效果影响 | 第58-59页 |
3.5 支护方案二 | 第59-62页 |
3.5.1 方案设计及相关技术参数 | 第59-60页 |
3.5.2 支护方案二支护效果 | 第60-62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62-64页 |
4 采动底板巷道围岩稳定控制补强技术方案 | 第64-72页 |
4.1 研究段巷道围岩的工程和地质概况 | 第64页 |
4.2 研究段巷道围岩变形破坏的主要原因 | 第64-66页 |
4.3 10416瓦斯抽排巷维修支护方案设计 | 第66-70页 |
4.3.1 方案一(“锚-网-索-喷-注”联合支护方案) | 第66-68页 |
4.3.2 方案二(“架棚-锚注-锚网喷”联合支护) | 第68-7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0-72页 |
5 工程实践 | 第72-76页 |
5.1 支护观测方案设计 | 第72-73页 |
5.2 观测结果及分析 | 第73-75页 |
5.3 支护效果 | 第75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6 结论与不足 | 第76-78页 |
6.1 结论 | 第76-77页 |
6.2 不足 | 第77-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2页 |
致谢 | 第82-84页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第84-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