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1页 |
1.1 引言 | 第11-12页 |
1.2 形状记忆合金的研究及其在汽车领域的应用 | 第12-15页 |
1.2.1 国内外形状记忆合金的研究动向 | 第12页 |
1.2.2 形状记忆合金的发展 | 第12-13页 |
1.2.3 形状记忆合金在汽车领域的应用 | 第13-15页 |
1.3 形状记忆合金的基本特性 | 第15-17页 |
1.3.1 形状记忆效应 | 第15页 |
1.3.2 超弹性效应 | 第15-16页 |
1.3.3 高阻尼特性 | 第16页 |
1.3.4 电阻特性 | 第16-17页 |
1.4 形状记忆合金在结构振动半主动控制中的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1.5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19-21页 |
第2章 形状记忆合金材料力学行为实验与本构研究 | 第21-39页 |
2.1 引言 | 第21页 |
2.2 NiTi形状记忆合金材料的相变温度测试 | 第21-23页 |
2.3 NiTi形状记忆合金丝的力学性能试验 | 第23-27页 |
2.3.1 试验概况 | 第23页 |
2.3.2 SMA的应力-应变曲线 | 第23-26页 |
2.3.3 SMA的应变幅值 | 第26页 |
2.3.4 SMA的回复应力测试 | 第26-27页 |
2.4 NiTi合金丝相变的本构关系 | 第27-38页 |
2.4.1 Tanaka模型 | 第28-30页 |
2.4.2 Liang-Rogers模型 | 第30-31页 |
2.4.3 Brinson模型 | 第31-34页 |
2.4.4 基于Liang-Rogers模型的SMA形状记忆效应模拟 | 第34-38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3章 SMA回复力与梁振动特性关系的基本理论分析 | 第39-47页 |
3.1 有限元动力模型 | 第39-42页 |
3.1.1 系统刚度矩阵K | 第39-40页 |
3.1.2 系统质量矩阵M | 第40-41页 |
3.1.3 系统固有频率 | 第41-42页 |
3.2 系统动力学模型 | 第42-43页 |
3.2.1 梁压力与频率的关系 | 第42页 |
3.2.2 SMA丝拉力与频率的关系 | 第42-43页 |
3.3 数值分析与结果 | 第43-4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5-47页 |
第4章 形状记忆合金对车身梁结构振动半主动控制研究 | 第47-63页 |
4.1 引言 | 第47页 |
4.2 基于形状记忆合金变刚度半主动控制 | 第47-51页 |
4.2.1 变刚度振动控制原理 | 第48-50页 |
4.2.2 开关控制算法 | 第50-51页 |
4.3 SMA丝对车身梁结构振动特性影响的仿真分析 | 第51-55页 |
4.3.1 仿真模拟相关参数准备 | 第52-53页 |
4.3.2 建模仿真分析 | 第53-55页 |
4.4 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55-61页 |
4.4.1 SMA丝温度对结构振动特性的影响 | 第56-57页 |
4.4.2 SMA丝预应变对结构振动特性的影响 | 第57-58页 |
4.4.3 SMA丝的含量和布置方式对结构振动特性的影响 | 第58-61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1-63页 |
第5章 基于LABVIEW测试平台的振动控制实验 | 第63-73页 |
5.1 实验方案设计 | 第63-68页 |
5.1.1 实验测试原理介绍 | 第63-64页 |
5.1.2 实验模型结构 | 第64-65页 |
5.1.3 振动测试平台 | 第65-66页 |
5.1.4 基于LABVIEW的振动测控系统 | 第66-68页 |
5.2 SMA用于两端固支梁结构振动半主动控制的实验验证 | 第68-72页 |
5.2.1 控制算法的实验验证及结果分析 | 第69-70页 |
5.2.2 不同控制电流的实验及结果分析 | 第70-72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3-75页 |
6.1 总结 | 第73-74页 |
6.2 展望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9页 |
作者简介 | 第79-80页 |
致谢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