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9-10页 |
摘要 | 第10-13页 |
ABSTRACT | 第13-1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23-33页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23-27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23-26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26-27页 |
1.2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27-29页 |
1.2.1 研究问题 | 第27-28页 |
1.2.2 研究思路 | 第28页 |
1.2.3 研究方法 | 第28-29页 |
1.3 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 第29-33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29-30页 |
1.3.2 结构安排 | 第30-33页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第33-52页 |
2.1 理论基础 | 第33-38页 |
2.1.1 最优契约理论 | 第33-34页 |
2.1.2 管理层权力理论 | 第34-35页 |
2.1.3 公司治理理论 | 第35-38页 |
2.2 文献综述 | 第38-49页 |
2.2.1 股票期权行权价格初始设定中的代理问题研究 | 第39-47页 |
2.2.2 股票期权行权价格后续调整中的代理问题研究 | 第47-49页 |
2.3 文献简评 | 第49-52页 |
第三章 股权激励制度演进与现状考察 | 第52-78页 |
3.1 股权激励制度演进 | 第52-59页 |
3.1.1 股权激励实践探索阶段 | 第52-53页 |
3.1.2 股权激励制度规范阶段 | 第53-59页 |
3.2 股权激励现状考察 | 第59-76页 |
3.2.1 股权激励授予的年度分布 | 第60-61页 |
3.2.2 股权激励授予的行业分布 | 第61-63页 |
3.2.3 股权激励模式特征 | 第63-65页 |
3.2.4 股权激励强度特征 | 第65-68页 |
3.2.5 股权激励有效期与禁售期 | 第68-70页 |
3.2.6 股权激励行权情况 | 第70-76页 |
3.3 本章研究总结 | 第76-78页 |
第四章 股票期权行权价格初始设定中的代理问题研究 | 第78-135页 |
4.1 机会主义择时与股票期权行权价格初始设定 | 第78-104页 |
4.1.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第78-82页 |
4.1.2 研究设计 | 第82-84页 |
4.1.3 股票期权激励计划草案公告日前后累积超额收益率分布特征分析 | 第84-94页 |
4.1.4 股票期权激励计划草案公告日前后信息披露特征分析 | 第94-100页 |
4.1.5 股票期权激励计划草案公告日前后盈余管理特征分析 | 第100-103页 |
4.1.6 本节研究总结 | 第103-104页 |
4.2 行权价格初始设定中机会主义择时的影响因素 | 第104-131页 |
4.2.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第104-109页 |
4.2.2 研究设计 | 第109-113页 |
4.2.3 实证分析 | 第113-124页 |
4.2.4 稳健性检验 | 第124-130页 |
4.2.5 本节研究总结 | 第130-131页 |
4.3 本章研究总结 | 第131-135页 |
第五章 股票期权行权价格后续调整中的代理问题研究 | 第135-165页 |
5.1 股票期权激励、股票股利分配与行权价格后续调整 | 第135-150页 |
5.1.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 第135-140页 |
5.1.2 实证分析 | 第140-150页 |
5.1.3 本节研究总结 | 第150页 |
5.2 公司治理机制与行权价格后续调整 | 第150-163页 |
5.2.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 第150-154页 |
5.2.2 实证分析 | 第154-162页 |
5.2.3 本节研究总结 | 第162-163页 |
5.3 本章研究总结 | 第163-165页 |
第六章 股票期权行权价格设定中代理问题的治理策略研究 | 第165-180页 |
6.1 行权价格初始设定中代理问题的治理策略 | 第165-176页 |
6.1.1 优化激励契约基本要素组合,提升股票期权激励契约设计有效性 | 第165-167页 |
6.1.2 建立专项信息披露制度,加强相机盈余管理的监控 | 第167-169页 |
6.1.3 强化董事会的独立性,实化专门委员会的监督职责 | 第169-172页 |
6.1.4 深化国有控股公司混合所有制改革,克制内部人控制 | 第172-173页 |
6.1.5 持续推进市场化改革,优化公司外部治理机制 | 第173-176页 |
6.2 行权价格后续调整中代理问题的治理策略 | 第176-180页 |
6.2.1 优化公司股权结构,改善公司治理内部环境 | 第176页 |
6.2.2 完善国有控股公司治理结构,合理界定政府管制 | 第176-177页 |
6.2.3 发挥董事会治理作用,约束管理层权力 | 第177-178页 |
6.2.4 持续提升市场化程度,发挥市场机制约束功能 | 第178-180页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未来展望 | 第180-186页 |
7.1 研究结论 | 第180-183页 |
7.1.1 行权价格初始设定中存在机会主义择时行为 | 第180页 |
7.1.2 股权激励公司存在基于股票股利分配的机会主义行权价格后续调整行为 | 第180-181页 |
7.1.3 机会主义行权价格初始设定受契约要素和内外部治理机制因素影响 | 第181-182页 |
7.1.4 机会主义行权价格后续调整受内部治理和制度环境因素影响 | 第182页 |
7.1.5 优化激励契约设计建立专项信息披露能控制行权价格初始设定代理问题 | 第182-183页 |
7.1.6 强化和健全公司内外部治理机制能够抑制行权价格设定代理问题 | 第183页 |
7.2 研究创新 | 第183-184页 |
7.2.1 研究视角的创新 | 第183页 |
7.2.2 研究框架的创新 | 第183-184页 |
7.3 研究局限与未来展望 | 第184-186页 |
7.3.1 围绕股票期权授权的选择性信息披露择时研究局限与未来展望 | 第184页 |
7.3.2 围绕股票期权授权的相机盈余管理研究局限与未来展望 | 第184-186页 |
参考文献 | 第186-194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第1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