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缩写词表 | 第11-17页 |
1 绪论 | 第17-46页 |
1.1 柳树与重金属的研究概况 | 第19-25页 |
1.1.1 柳树的种类与生物学特性 | 第19-20页 |
1.1.2 野外柳树与重金属吸收、累积 | 第20-22页 |
1.1.3 土培柳树与重金属吸收、累积 | 第22-24页 |
1.1.4 水培柳树与重金属吸收、累积 | 第24-25页 |
1.2 香蒲与重金属的研究概况 | 第25-29页 |
1.2.1 香蒲的分布、生物特性与种类 | 第25-26页 |
1.2.2 香蒲对重金属的吸收、累积与分布 | 第26-28页 |
1.2.3 香蒲抗氧化系统与重金属胁迫 | 第28页 |
1.2.4 香蒲的其它研究 | 第28-29页 |
1.3 多胺与重金属胁迫下植物的抗氧化能力 | 第29-36页 |
1.3.1 植物多胺的种类 | 第30页 |
1.3.2 植物多胺的代谢 | 第30-34页 |
1.3.3 多胺与植物重金属胁迫 | 第34-36页 |
1.4 生物质及其活性炭与重金属吸附 | 第36-43页 |
1.4.1 活性炭的吸附机理 | 第37-38页 |
1.4.2 活性炭对重金属的吸附及影响因素 | 第38-39页 |
1.4.3 活性炭的制备原料与方法 | 第39页 |
1.4.4 生物质与重金属吸附 | 第39页 |
1.4.5 生物质活性炭的制备、表征与重金属吸附 | 第39-43页 |
1.5 课题来源、拟解决的科学问题、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43-46页 |
1.5.1 课题来源 | 第43页 |
1.5.2 拟解决的科学问题 | 第43页 |
1.5.3 研究内容 | 第43-44页 |
1.5.4 技术路线 | 第44-46页 |
2 外源亚精胺对旱柳、香蒲镉吸收累积、形态与生长的影响 | 第46-65页 |
2.1 前言 | 第46-48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48-51页 |
2.2.1 植物培养与处理 | 第48-49页 |
2.2.2 亚细胞与不同形态Cd的提取与测定 | 第49-50页 |
2.2.3 干样处理与Cd测定 | 第50页 |
2.2.4 数据统计分析 | 第50-51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51-63页 |
2.3.1 Cd、Spd对旱柳、狭叶香蒲生长的影响 | 第51-53页 |
2.3.2 Cd、Spd对旱柳、狭叶香蒲组织干样Cd累积与分布的影响 | 第53-58页 |
2.3.3 Cd、Spd对旱柳、狭叶香蒲亚细胞中Cd累积和分布的影响 | 第58-60页 |
2.3.4 Cd、Spd对旱柳、狭叶香蒲Cd化学形态的影响 | 第60-63页 |
2.4 小结 | 第63-65页 |
3 外源亚精胺缓解旱柳镉氧化胁迫的机理研究 | 第65-89页 |
3.1 前言 | 第65-67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67-70页 |
3.2.1 植物培养与处理 | 第67页 |
3.2.2 叶片O2·~-、H_2O_2、SOD、CAT、GPX、GR、GSH、NO的提取与测定 | 第67-68页 |
3.2.3 叶片MDA、APX、ASA的提取与测定 | 第68-69页 |
3.2.4 叶片PAs的提取与测定 | 第69-70页 |
3.2.5 叶片可溶性蛋白的提取与测定 | 第70页 |
3.2.6 干样处理与Zn、Cu、Fe的测定 | 第70页 |
3.2.7 数据统计分析 | 第70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70-87页 |
3.3.1 Cd、Spd对旱柳叶片的氧化胁迫 | 第70-73页 |
3.3.2 Cd、Spd对旱柳叶片SOD、CAT的影响 | 第73-75页 |
3.3.3 Cd、Spd对旱柳叶抗坏血酸-谷胱甘肽循环系统的影响 | 第75-78页 |
3.3.4 Cd、Spd对旱柳叶内源PAs的影响 | 第78-81页 |
3.3.5 Cd、Spd对旱柳叶片NO的影响 | 第81-82页 |
3.3.6 Cd、Spd对旱柳叶片可溶性蛋白的影响 | 第82-83页 |
3.3.7 旱柳抗氧化系统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第83-84页 |
3.3.8 Cd、Spd对旱柳矿质元素的影响 | 第84-87页 |
3.4 小结 | 第87-89页 |
4 狭叶香蒲、旱柳活性炭对镉、铅的吸附与机理研究 | 第89-109页 |
4.1 前言 | 第89-90页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90-93页 |
4.2.1 活性炭的制备 | 第90-91页 |
4.2.2 活性炭理化性质分析 | 第91页 |
4.2.3 吸附实验 | 第91页 |
4.2.4 数据统计分析 | 第91-93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93-107页 |
4.3.1 活性炭的理化性质 | 第93-95页 |
4.3.2 时间对吸附的影响与吸附动力学分析 | 第95-97页 |
4.3.3 溶液初始pH值对吸附的影响 | 第97-99页 |
4.3.4 活性炭投加对吸附的影响 | 第99-100页 |
4.3.5 温度对吸附的影响与吸附热力学分析 | 第100-102页 |
4.3.6 等温吸附特性分析 | 第102-104页 |
4.3.7 吸附类型与机理分析 | 第104-107页 |
4.4 小结 | 第107-109页 |
5 结论与展望 | 第109-112页 |
5.1 主要结论 | 第109-110页 |
5.2 创新点 | 第110页 |
5.3 研究展望 | 第110-112页 |
参考文献 | 第112-144页 |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 第144-146页 |
(1) 参加科研项目 | 第144-145页 |
(2) 发表主要论文 | 第145-146页 |
致谢 | 第1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