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1 绪论 | 第14-29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14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24页 |
1.3.1 关于绩效评价的研究 | 第15-16页 |
1.3.2 关于农业基础设施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研究 | 第16-18页 |
1.3.3 关于农业基础设施现状与问题的研究 | 第18-19页 |
1.3.4 关于农业基础设施供给数量的研究 | 第19页 |
1.3.5 关于农业基础设施供给质量的研究 | 第19-20页 |
1.3.6 关于农业基础设施供给效率的研究 | 第20-21页 |
1.3.7 关于农业基础设施供给公平性的研究 | 第21-22页 |
1.3.8 关于促进农业基础设施有效供给的对策研究 | 第22-23页 |
1.3.9 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简短评述 | 第23-24页 |
1.4 研究思路、篇章结构与研究方法 | 第24-27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24-25页 |
1.4.2 篇章结构 | 第25-27页 |
1.4.3 研究方法 | 第27页 |
1.5 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 第27-29页 |
2 农业基础设施供给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 | 第29-39页 |
2.1 农业基础设施的内涵及其分类、性质 | 第29-32页 |
2.1.1 农业基础设施的内涵 | 第29页 |
2.1.2 农业基础设施的分类 | 第29-31页 |
2.1.3 农业基础设施的性质 | 第31-32页 |
2.2 农业基础设施供给的内涵 | 第32-33页 |
2.3 农业基础设施供给绩效评价的“双QE"框架构建 | 第33-39页 |
2.3.1 农业基础设施供给绩效评价的内涵 | 第33-34页 |
2.3.2 构建农业基础设施供给绩效评价体系的必要性 | 第34-35页 |
2.3.3 基于“双QE”框架的农业基础设施供给绩效评价体系 | 第35-39页 |
3 农业基础设施供给数量估算 | 第39-51页 |
3.1 农业基础设施资本存量的估算方法 | 第39-40页 |
3.2 农业基础设施资本存量估算的主要变量 | 第40-43页 |
3.2.1 经济折旧率δ的确定 | 第40页 |
3.2.2 当年农业基础设施投资数据的选取 | 第40页 |
3.2.3 农业基础设施投资价格指数的选取及构造 | 第40-42页 |
3.2.4 基期农业基础设施资本存量K0的确定 | 第42-43页 |
3.3 中国农业基础设施资本存量估算结果 | 第43-49页 |
3.3.1 中国省际农业基础设施资本存量估算结果 | 第43-46页 |
3.3.2 农业基础设施资本存量区域差异分析 | 第46-49页 |
3.4 地区间农业基础设施资本存量与农业产值之间的关系 | 第49-50页 |
3.5 小结 | 第50-51页 |
4 农业基础设施供给质量评价—以农田水利设施为例 | 第51-62页 |
4.1 理论阐述 | 第52-53页 |
4.1.1 农田水利设施减灾机理分析 | 第52-53页 |
4.1.2 农田水利设施供给的区域差异分析 | 第53页 |
4.2 模型、变量与数据说明 | 第53-56页 |
4.2.1 模型设定 | 第54页 |
4.2.2 指标选取和变量定义 | 第54-56页 |
4.2.3 数据说明与描述统计 | 第56页 |
4.3 实证结果和分析 | 第56-61页 |
4.3.1 新增水利投资减灾效果评估 | 第56-58页 |
4.3.2 各类型农田水利设施减灾效果评估 | 第58-61页 |
4.4 小结 | 第61-62页 |
5 农业基础设施供给效率评价 | 第62-77页 |
5.1 模型、变量选取及数据来源 | 第62-66页 |
5.1.1 模型选取 | 第62-64页 |
5.1.2 变量选取及数据来源 | 第64-66页 |
5.2 农业基础设施供给效率分析 | 第66-72页 |
5.2.1 静态效率:基于S-SBM模型 | 第66-70页 |
5.2.2 动态效率:基于Malmquist指数 | 第70-72页 |
5.3 农业基础设施供给效率的收敛性分析 | 第72-74页 |
5.3.1 σ收敛性检验 | 第72-73页 |
5.3.2 绝对β收敛性检验 | 第73页 |
5.3.3 条件β收敛性检验 | 第73-74页 |
5.4 农业基础设施供给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74-75页 |
5.5 小结 | 第75-77页 |
6 农业基础设施供给公平性测度 | 第77-93页 |
6.1 研究方法的选取 | 第77-79页 |
6.2 中国农业基础设施资本存量总体差异的测算及结果分析 | 第79-81页 |
6.3 中国农业基础设施资本存量差异的三区域分解 | 第81-91页 |
6.3.1 以第一产业劳动力为权重的农业基础设施资本存量泰尔指数 | 第81-84页 |
6.3.2 以农作物播种面积为权重的农业基础设施资本存量泰尔指数 | 第84-86页 |
6.3.3 以粮食总产量为权重的农业基础设施资本存量泰尔指数 | 第86-89页 |
6.3.4 以农业GDP为权重的农业基础设施资本存量泰尔指数 | 第89-91页 |
6.4 小结 | 第91-93页 |
7 农业基础设施供给绩效评价:微观视角 | 第93-103页 |
7.1 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供给机理分析:集体行动的逻辑视角 | 第94-97页 |
7.2 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供给绩效评价—以团结村为例 | 第97-101页 |
7.2.1 “规模相等”的大集团与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供给绩效 | 第98-99页 |
7.2.2 “规模不等”的小集团与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供给绩效 | 第99-101页 |
7.3 小结 | 第101-103页 |
8 农业基础设施有效供给的多中心协同治理 | 第103-113页 |
8.1 多中心农业基础设施供给的主体及其责任、范围界定 | 第104-106页 |
8.2 农业基础设施的供给方式 | 第106-109页 |
8.2.1 单一供给制 | 第107-108页 |
8.2.2 联合供给制 | 第108-109页 |
8.3 农业基础设施有效供给的多中心协同治理机制 | 第109-112页 |
8.3.1 机构型供给:科层制协同 | 第110-111页 |
8.3.2 政府与企业联合供给:公私协同 | 第111页 |
8.3.3 农民自治型供给:沟通性协同 | 第111-112页 |
8.3.4 政府与农民联合供给:战略性协同 | 第112页 |
8.4 小结 | 第112-113页 |
9 全文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113-120页 |
9.1 全文结论 | 第113-114页 |
9.2 政策建议 | 第114-118页 |
9.3 研究展望 | 第118-120页 |
参考文献 | 第120-130页 |
附录 | 第130-133页 |
致谢 | 第133-134页 |
作者简介 | 第134-13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