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5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0-13页 |
1.1.1 智能快件箱发展概况 | 第11-12页 |
1.1.2 智能快件箱的优势 | 第12-13页 |
1.2 论文任务 | 第13-14页 |
1.3 论文结构 | 第14-15页 |
第二章 智能快件箱系统概述 | 第15-24页 |
2.1 智能快件箱系统功能 | 第15-16页 |
2.2 智能快件箱系统拓扑结构 | 第16页 |
2.3 智能快件箱系统组成 | 第16-21页 |
2.3.1 智能快件箱终端系统 | 第17-19页 |
2.3.2 智能快件箱集中通信服务器 | 第19页 |
2.3.3 后台运营管理系统 | 第19-21页 |
2.3.4 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 | 第21页 |
2.4 系统软硬件环境 | 第21-23页 |
2.4.1 硬件设备 | 第21-22页 |
2.4.2 软件平台 | 第22-23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第三章 智能快件箱终端系统操作界面设计 | 第24-44页 |
3.1 终端操作系统概述 | 第24-27页 |
3.1.1 Android系统概述 | 第24-25页 |
3.1.2 终端业务系统设计原则 | 第25-27页 |
3.2 终端系统业务逻辑概述 | 第27-33页 |
3.2.1 注册业务流程 | 第29-30页 |
3.2.2 寄存业务流程 | 第30-31页 |
3.2.3 投递业务流程 | 第31-32页 |
3.2.4 取件业务流程 | 第32-33页 |
3.3 终端业务系统界面设计 | 第33-43页 |
3.3.1 寄存界面设计 | 第33-36页 |
3.3.2 投递界面设计 | 第36-39页 |
3.3.3 取件界面设计 | 第39-40页 |
3.3.4 充值界面设计 | 第40-41页 |
3.3.5 查询界面设计 | 第41-4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四章 通讯服务器与智能快件箱终端系统通讯的实现 | 第44-71页 |
4.1 通讯服务器的概述 | 第44页 |
4.2 终端系统向通讯服务器发起连接 | 第44-49页 |
4.2.1 TCP协议概述 | 第45-46页 |
4.2.2 TCP连接的建立与断开 | 第46-48页 |
4.2.3 终端系统向通讯服务器发起连接请求 | 第48-49页 |
4.3 自定义TCP交互协议 | 第49-58页 |
4.3.1 TCP连接的粘包问题 | 第49-50页 |
4.3.2 自定义协议头结构 | 第50-52页 |
4.3.3 自定义包体类型(命令类型) | 第52-57页 |
4.3.4 其他数据类型 | 第57-58页 |
4.4 高并发TCP网络服务框架 | 第58-67页 |
4.4.1 网络服务框架概述 | 第59页 |
4.4.2 网络服务框架下的Windows IOCP | 第59-62页 |
4.4.3 Linux Epoll网络服务框架 | 第62-67页 |
4.5 与智能快件箱终端系统通讯的实现 | 第67-69页 |
4.5.1 高并发网络服务框架方法重载 | 第67-68页 |
4.5.2 基于epoll机制的调度服务 | 第68-69页 |
4.6 数据处理 | 第69-70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第五章 通讯服务器与后台运营管理系统通讯的实现 | 第71-81页 |
5.1 后台运营管理系统概述 | 第71-74页 |
5.1.1 后台信息门户概述 | 第71-72页 |
5.1.2 后台业务功能模块 | 第72-74页 |
5.2 通过gsoap获取后台接口 | 第74-78页 |
5.2.1 soap协议与gsoap工具概述 | 第74-75页 |
5.2.2 gsoap使用方法 | 第75-78页 |
5.3 通讯服务器与后台运营管理系统的通讯 | 第78-80页 |
5.3.1 后台运营管理系统提供的接口 | 第78-79页 |
5.3.2 集中通讯服务器调用接口 | 第79-80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80-81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1-83页 |
6.1 总结 | 第81页 |
6.2 展望 | 第81-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6页 |
致谢 | 第86-87页 |
参与项目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