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社会与环境论文--环境与发展论文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鄂尔多斯市可持续发展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0页
第一章 引言第10-20页
   ·选题依据第10页
   ·生态足迹研究现状及评价第10-16页
     ·生态足迹理论与方法第11-13页
       ·生态足迹的基本概念及其内涵第11-12页
       ·生态足迹研究的基本思想及假设前提第12-13页
       ·生态足迹测度的计算方法第13页
     ·生态足迹的国内外的相关研究进展第13-16页
       ·国外研究进展第13-15页
       ·国内研究进展第15-16页
   ·鄂尔多斯市可持续性研究的现状第16-18页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8页
   ·研究内容及方法第18-20页
     ·数据来源第18页
     ·研究内容第18-19页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第19-20页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第20-24页
   ·自然概况第20-23页
     ·地理位置第20页
     ·地质地貌第20-21页
     ·气候资源第21-22页
     ·植被资源第22页
     ·土地资源第22页
     ·矿产资源第22页
     ·水资源第22-23页
   ·社会经济概况第23-24页
第三章 鄂尔多斯市生态足迹研究第24-36页
   ·生态足迹计算第24-27页
     ·生态足迹计算说明第24-25页
     ·生物资源账户计算第25页
     ·能源用地账户计算第25-26页
     ·建设用地账户第26页
     ·水资源用地账户第26-27页
     ·生态足迹计算结果第27页
   ·鄂尔多斯市生态足迹分析第27-34页
     ·鄂尔多斯市生态足迹动态变化分析第27-32页
       ·生态足迹的年际变化分析第28-30页
       ·生态足迹组分年际变化分析第30-32页
     ·万元GDP生态足迹与资源利用率第32-33页
     ·鄂尔多斯市不同发展阶段生态足迹分析第33-34页
   ·鄂尔多斯市生态足迹驱动因子研究第34-36页
     ·经济发展水平第34-35页
     ·工业化水平第35-36页
第四章 鄂尔多斯市生态承载力第36-46页
   ·生态承载力计算第36-38页
       ·生态承载力计算说明第36-37页
       ·生态承载力计算结果第37-38页
   ·鄂尔多斯市生态承载力分析第38-44页
     ·鄂尔多斯市生态承载力动态变化分析第38-43页
       ·均衡因子与产量因子第38-39页
       ·生态承载力动态变化第39-41页
       ·生态承载力组成动态变化第41-43页
     ·鄂尔多斯市不同发展阶段承载力分析第43-44页
   ·生态承载力动态变化驱动因子分析第44-46页
     ·科学技术进步、管理水平提高第44-45页
     ·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第45-46页
第五章 鄂尔多斯市生态盈余/赤字研究第46-55页
   ·鄂尔多斯市生态盈余/生态赤字计算与分析第46-53页
     ·生态盈余/赤字总体变化特征第46-47页
     ·各类土地生态盈余/赤字变化特征及原因第47-53页
   ·鄂尔多斯市生态可持续性评价第53-55页
第六章 讨论、结论及建议第55-59页
   ·讨论第55-57页
     ·生态足迹模型的局限性第55页
     ·与鄂尔多斯市可持续研究的成果对比第55-56页
     ·与部分资源型城市生态足迹对比第56-57页
   ·结论第57页
   ·建议第57-59页
     ·依据科学技术,提高管理水平第57-58页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产业结构优化第58页
     ·大力提倡循环经济第58-59页
参考文献第59-62页
致谢第62页

论文共6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蒙西生态工业园区循环工业体系—物质、能量循环
下一篇:内蒙古农村牧区人力资本投资的政府行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