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引言 | 第11-12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2-29页 |
1.1 水稻雄性不育研究 | 第12-18页 |
1.2 基因组编辑技术 | 第18-25页 |
1.2.1 锌指核酸酶技术简介及其在植物中的应用 | 第18-21页 |
1.2.2 类转录激活因子式核酸酶技术及其在植物中的应用 | 第21-22页 |
1.2.3 成簇规律间隔短回文重复技术CRISPR/Cas系统及其在植物中的应用 | 第22-25页 |
1.3 人工不育系系统 | 第25-29页 |
1.3.1 人工不育系系统简介 | 第25-27页 |
1.3.2 SPT系统设计的关键基因 | 第27页 |
1.3.3 本研究的立项思想及目的意义 | 第27-29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9-36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9页 |
2.1.1 实验用水稻材料 | 第29页 |
2.1.2 实验载体和菌种 | 第29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9-36页 |
2.2.1 PTC1、TDR基因TALENs靶位点设计及载体构建 | 第29-31页 |
2.2.2 农杆菌介导的侵染转化 | 第31-32页 |
2.2.3 TDR、PTC1基因CRJSPR/Cas靶位点设计及载体构建 | 第32-33页 |
2.2.4 PTC1基因的分段扩增 | 第33-34页 |
2.2.5 PCR产物的回收 | 第34页 |
2.2.6 转基因植株检测 | 第34-36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6-56页 |
3.1 水稻雄性不育突变基因的定位及其候选基因筛选 | 第36-39页 |
3.2 创制人工不育系 | 第39-50页 |
3.2.1 用TALEN技术创制人工不育系 | 第39-46页 |
3.2.2 用CRISPR/Cas9方法创制人工不育系 | 第46-50页 |
3.3 创制人工保持系 | 第50-56页 |
3.3.1 PTC1基因的获得 | 第51-52页 |
3.3.2 载体构建 | 第52-56页 |
4 讨论 | 第56-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附录 | 第71-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