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药学论文--中药药理学论文--中药实验药理论文

植物甾醇酯和葛根素减肥、降脂作用及复合微胶囊的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23页
    1.1 植物甾醇酯、葛根素理化特性第13-14页
    1.2 植物甾醇酯、葛根素制取第14-16页
        1.2.1 植物甾醇酯的合成第14-15页
        1.2.2 葛根素提取纯化第15-16页
    1.3 植物甾醇酯、葛根素药理作用第16-21页
        1.3.1 减肥作用第16页
        1.3.2 降血脂作用第16-17页
        1.3.3 降低心脏病发病率第17-18页
        1.3.4 降血压第18页
        1.3.5 抗癌第18-19页
        1.3.6 抗炎第19页
        1.3.7 抗氧化第19-20页
        1.3.8 免疫调节第20页
        1.3.9 其他作用第20-21页
    1.4 本文研究目的意义第21页
    1.5 主要研究内容第21-23页
        1.5.1 植物甾醇酯和葛根素对肥胖小鼠减肥功效研究第21页
        1.5.2 植物甾醇酯和葛根素对高血脂症小鼠降血脂作用研究第21-22页
        1.5.3 植物甾醇酯与葛根素复合微胶囊的制备研究第22-23页
第二章 植物甾醇酯和葛根素对营养肥胖小鼠减肥作用研究第23-32页
    1 材料与方法第23-26页
        1.1 材料与试剂第23-24页
        1.2 实验动物第24页
        1.3 主要仪器第24页
        1.4 实验方法第24-26页
            1.4.1 小鼠肥胖模型的建立第24页
            1.4.2 动物分组与给药第24-25页
            1.4.3 检测指标第25页
            1.4.4 统计分析第25-26页
    2 结果与分析第26-30页
        2.1 小鼠肥胖模型的建立第26页
        2.2 对小鼠体质量的影响第26-27页
        2.3 对小鼠摄食量的影响第27页
        2.4 对小鼠Lee's指数的影响第27-28页
        2.5 对小鼠体脂含量的影响第28页
        2.6 对小鼠脂肪细胞和肝脏的影响第28-30页
    3 讨论第30-32页
第三章 植物甾醇酯和葛根素联合使用对高脂血症小鼠作用第32-40页
    1 材料与方法第32-34页
        1.1 材料与试剂第32-33页
        1.2 实验动物第33页
        1.3 主要仪器第33页
        1.4 实验方法第33-34页
            1.4.1 小鼠高血脂症模型的建立第33页
            1.4.2 小鼠分组与给药第33-34页
            1.4.3 指标检测第34页
        1.5 数据统计第34页
    2 结果与分析第34-38页
        2.1 高血脂症动物模型的建立第34页
        2.2 对小鼠体质量的影响第34-35页
        2.3 对小鼠血脂的影响第35-36页
        2.4 对小鼠动脉硬化指标的影响第36-37页
        2.5 对小鼠肝脏系数的影响第37-38页
    3 讨论第38-40页
第四章 植物甾醇酯葛根素复合微胶囊的制备研究第40-57页
    1 材料与方法第40-45页
        1.1 材料与试剂第40页
        1.2 主要仪器第40-41页
        1.3 实验方法第41-45页
            1.3.1 复合微胶囊制作工艺流程及要点第41页
            1.3.2 微胶囊乳化液工艺优化单因素试验第41-42页
            1.3.3 微胶囊乳化液工艺优化正交试验第42页
            1.3.4 微胶囊喷雾干燥工艺优化单因素试验第42页
            1.3.5 微胶囊喷雾干燥工艺优化正交试验第42页
            1.3.6 复合乳化剂的亲水亲油平衡值(HLB)的计算第42-43页
            1.3.7 微胶囊乳化液稳定性的测定第43页
            1.3.8 微胶囊化效率的测定第43-44页
            1.3.9 复合微胶囊的质量评价第44-45页
    2 结果与分析第45-55页
        2.1 复合微胶囊乳化工艺的研究第45-50页
            2.1.1 乳化剂HLB对乳化液稳定性的影响第45-46页
            2.1.2 乳化剂使用量对乳化液稳定性的影响第46页
            2.1.3 固形物含量对乳化液的稳定性影响第46-47页
            2.1.4 芯材壁材配比对乳化液稳定性的影响第47页
            2.1.5 壁材配比对乳化液稳定性影响第47-48页
            2.1.6 复合微胶囊乳化液最佳配方的确定第48-50页
        2.2 复合微胶囊喷雾干燥工艺的研究第50-54页
            2.2.1 进风温度对微胶囊化效率(包埋率)的影响第50页
            2.2.2 出风温度对微胶囊化效率的影响第50-51页
            2.2.3 均质压力对微胶囊化效率的影响第51-52页
            2.2.4 复合微胶囊最佳喷雾干燥的工艺确定第52-54页
        2.3 复合微胶囊制品质量评价第54-55页
            2.3.1 复合微胶囊感官质量第54页
            2.3.2 复合微胶囊物理指标第54页
            2.3.3 复合微胶囊储藏稳定性第54-55页
    3 讨论第55-57页
第五章 结论第57-58页
创新点与展望第58-59页
参考文献第59-68页
附录 缩略语表第68-69页
致谢第69-70页
作者简介第70页

论文共7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中药血清药理学与血清药物化学方法的头花蓼抗炎药效物质及作用机制研究
下一篇:不同作物间套作对作物养分吸收、养分径流损失、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