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左右后轮罩成形工艺研究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18页 |
1.1 引言 | 第12-13页 |
1.2 板料冲压成形模拟仿真技术的发展 | 第13-14页 |
1.3 板料冲压成形优化技术的发展 | 第14-15页 |
1.4 板料冲压成形回弹问题的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4.1 解析法回弹研究 | 第15-16页 |
1.4.2 实验法回弹研究 | 第16页 |
1.4.3 有限元数值模拟回弹研究 | 第16-17页 |
1.5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7-18页 |
第2章 覆盖件冲压成形有限元理论 | 第18-25页 |
2.1 引言 | 第18页 |
2.2 非线性弹塑性材料本构关系 | 第18-20页 |
2.2.1 材料各向异性屈服准则 | 第18-19页 |
2.2.2 有限元分析的材料模型 | 第19-20页 |
2.3 覆盖件成形的接触和摩擦处理 | 第20-21页 |
2.3.1 接触问题处理 | 第20页 |
2.3.2 摩擦处理 | 第20-21页 |
2.4 板料成形有限元理论 | 第21-22页 |
2.4.1 单元类型的选择 | 第21页 |
2.4.2 有限元求解算法 | 第21-22页 |
2.5 板料冲压成形缺陷分析 | 第22-23页 |
2.5.1 拉裂 | 第22-23页 |
2.5.2 起皱 | 第23页 |
2.5.3 回弹 | 第23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23-25页 |
第3章 左右后轮罩拉延工艺设计 | 第25-40页 |
3.1 引言 | 第25页 |
3.2 覆盖件的工艺方案设计 | 第25-26页 |
3.2.1 覆盖件成形性分析 | 第25页 |
3.2.2 覆盖件成形工艺方案 | 第25-26页 |
3.3 左右后轮罩的成形性分析和工艺方案 | 第26-28页 |
3.3.1 左右后轮罩成形性分析 | 第26-27页 |
3.3.2 左右后轮罩工艺方案的制定 | 第27-28页 |
3.4 左右后轮罩的拉延工艺设计 | 第28-32页 |
3.4.1 确定冲压方向 | 第28-29页 |
3.4.2 工艺补充面设计 | 第29-30页 |
3.4.3 压料面设计 | 第30页 |
3.4.4 压料面—工艺补充面设计 | 第30-32页 |
3.5 拉延筋设计 | 第32-37页 |
3.5.1 拉延筋的工作原理 | 第32-33页 |
3.5.2 拉延筋布置原则 | 第33-34页 |
3.5.3 左右后轮罩的拉延筋布置 | 第34-35页 |
3.5.4 拉延筋参数和约束阻力的关系 | 第35-37页 |
3.6 坯料形状和尺寸优化 | 第37-38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38-40页 |
第4章 左右后轮罩工艺参数优化 | 第40-54页 |
4.1 引言 | 第40页 |
4.2 近似模型 | 第40-44页 |
4.2.1 近似模型的概述 | 第40-41页 |
4.2.2 近似模型的建模方法 | 第41-43页 |
4.2.3 近似模型的精度评估 | 第43-44页 |
4.3 试验设计 | 第44-45页 |
4.3.1 正交试验 | 第44页 |
4.3.2 等径试验 | 第44-45页 |
4.4 左右后轮罩拉延工艺参数优化设计 | 第45-53页 |
4.4.1 左右后轮罩拉延工艺参数优化设计流程 | 第45-46页 |
4.4.2 左右后轮罩成形参数优化设计 | 第46-51页 |
4.4.3 多目标优化设计及验证 | 第51-5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5章 基于模面补偿的回弹研究 | 第54-66页 |
5.1 引言 | 第54页 |
5.2 模面补偿原理和流程 | 第54-56页 |
5.3 基于凹模面的左右后轮罩回弹控制 | 第56-62页 |
5.3.1 左右后轮罩回弹分析 | 第56-58页 |
5.3.2 左右后轮罩回弹补偿 | 第58-62页 |
5.4 拉延模具设计 | 第62-64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4-66页 |
结论 | 第66-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获得的科研成果 | 第73-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