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3页 |
英文缩略表 | 第13-14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4-32页 |
·大白菜 | 第14-15页 |
·大白菜的形态学特征 | 第14页 |
·我国大白菜育种现状及育种成就 | 第14-15页 |
·植物数量性状的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植物分子遗传图谱的发展 | 第16-18页 |
·遗传标记的主要类型及特点 | 第16-17页 |
·DNA分子标记的主要类型 | 第17-18页 |
·植物QTL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单一标记法 | 第18页 |
·区间作图法 | 第18页 |
·复合区间作图法 | 第18-19页 |
·混合线性法 | 第19页 |
·白菜类作物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及分子标记技术的应用 | 第19-28页 |
·白菜类作物遗传图谱的发展 | 第19-20页 |
·白菜类作物主要农艺性状的研究 | 第20-28页 |
·拟南芥叶片形态研究进展 | 第28-30页 |
·叶片叶翅的调节 | 第28页 |
·叶片长宽及叶形态指数 | 第28-29页 |
·叶片边缘形态 | 第29页 |
·叶片光滑皱缩表型 | 第29页 |
·叶片大小的调控 | 第29-30页 |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30-32页 |
第二章 白菜类作物叶片形态及赤霉素相关基因的预测 | 第32-53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2-33页 |
·白菜类作物叶片形态及赤霉素相关基因鉴定所需的序列 | 第32页 |
·白菜类作物叶片形态及赤霉素相关基因的鉴定与分析 | 第32-33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3-52页 |
·白菜中叶片卷曲相关基因的鉴定 | 第33-36页 |
·白菜中叶片大小相关基因的鉴定 | 第36-39页 |
·白菜中叶缘裂刻相关基因的鉴定 | 第39-40页 |
·白菜中叶片形态指数相关基因的鉴定 | 第40-41页 |
·白菜赤霉素合成、代谢及信号途径相关基因的鉴定 | 第41-47页 |
·白菜叶片形态及赤霉素相关基因与其进化过程相符 | 第47-48页 |
·白菜中叶片形态及赤霉素基因多拷贝现象与表型变异相呼应 | 第48-52页 |
·小结 | 第52-53页 |
第三章 白菜类作物遗传连锁图的构建 | 第53-66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53-55页 |
·实验材料 | 第53-54页 |
·实验方法 | 第54-55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5-65页 |
·Indel标记获得 | 第55页 |
·Indel标记的分离分析 | 第55页 |
·分子遗传图谱的构建 | 第55-59页 |
·Z16_L144BC2DH与Z16_L143BC2DH遗传图谱的整合 | 第59-65页 |
·小结 | 第65-66页 |
第四章 白菜类作物叶片形态相关性状的QTL定位 | 第66-85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66-68页 |
·材料 | 第66页 |
·方法 | 第66-68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68-82页 |
·Z16_SZQF1DH叶片表型及差异 | 第68-70页 |
·Z16_L143BC2DH叶片表型及差异 | 第70-72页 |
·Z16_L144BC2DH叶片表型及差异 | 第72-73页 |
·Z16_SZQF1DH叶片相关性状QTL定位结果 | 第73-77页 |
·Z16_L143BC2DH叶片形态QTL定位结果 | 第77-79页 |
·Z16__L144BC2DH叶片相关性状QTL定位结果 | 第79-82页 |
·讨论 | 第82-83页 |
·影响QTL定位结果的因素 | 第82-83页 |
·对立效应的QTL影响 | 第83页 |
·性状与基因的连锁 | 第83页 |
·小结 | 第83-85页 |
第五章 白菜类作物叶片形态QTL候选基因分析 | 第85-111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85-89页 |
·实验材料 | 第85页 |
·实验方法 | 第85-89页 |
·实验结果 | 第89-106页 |
·叶缘裂刻QTL分析 | 第89-92页 |
·叶片弯曲QTL分析 | 第92-99页 |
·叶片形态指数(Index)QTL分析 | 第99-105页 |
·叶柄宽、叶柄宽/叶片宽比值QTL分析 | 第105-106页 |
·讨论 | 第106-109页 |
·叶缘裂刻QTL分析 | 第106-107页 |
·叶片卷曲QTL分析 | 第107-108页 |
·叶片形态指数QTL分析 | 第108-109页 |
·叶柄宽、叶柄宽/叶片宽QTL分析 | 第109页 |
·小结 | 第109-111页 |
第六章 全文结论 | 第111-112页 |
参考文献 | 第112-128页 |
致谢 | 第128-129页 |
作者简历 | 第12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