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22页 |
1.1 研究缘起 | 第10-11页 |
1.1.1 传统村落的宗族烙印 | 第10页 |
1.1.2 村落特色与保护内容错位 | 第10-11页 |
1.2 相关概念解析与研究对象界定 | 第11-15页 |
1.2.1 传统村落 | 第11-12页 |
1.2.2 宗族结构 | 第12-13页 |
1.2.3 保护规划导则 | 第13-14页 |
1.2.4 研究对象界定 | 第14-15页 |
1.3 相关研究综述 | 第15-18页 |
1.3.1 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研究 | 第15-16页 |
1.3.2 聚落社会——空间理论研究 | 第16-17页 |
1.3.3 传统村落保护规划研究 | 第17-18页 |
1.3.4 综合述评 | 第18页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8-19页 |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 第19-22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19-21页 |
1.5.2 论文框架 | 第21-22页 |
2 传统村落的空间组织及保护认识 | 第22-42页 |
2.1 传统村落的社会空间组织 | 第22-31页 |
2.1.1 宗族结构与村落结构 | 第22-28页 |
2.1.2 房族单元与村落肌理 | 第28-31页 |
2.2 传统村落的基本单元——宗族院落 | 第31-35页 |
2.2.1 宗族院落的社会本质 | 第32-33页 |
2.2.2 宗族院落的原型形式 | 第33-35页 |
2.3 传统村落保护规划解读 | 第35-42页 |
2.3.1 传统村落保护规划内容 | 第35-37页 |
2.3.2 宗族社会视角下的保护规划内容衔接 | 第37-42页 |
3 传统村落保护规划导则体系构建 | 第42-52页 |
3.1 导则编制的原则与目标 | 第42-43页 |
3.1.1 保护控制的原则 | 第42-43页 |
3.1.2 保护控制的目标 | 第43页 |
3.2 宗族院落的单元识别 | 第43-46页 |
3.2.1 堂前建筑的控制作用 | 第43-45页 |
3.2.2 墙门院落的整体秩序 | 第45-46页 |
3.3 院落单元的保护措施 | 第46-49页 |
3.3.1 院落单元的现状分类 | 第46-48页 |
3.3.2 院落单元的分类保护 | 第48-49页 |
3.4 保护规划导则的成果内容 | 第49-52页 |
3.4.1 村落总图图则 | 第49-50页 |
3.4.2 院落单元图则 | 第50-52页 |
4 走马塘保护规划导则案例研究 | 第52-71页 |
4.1 走马塘保护规划导则编制概述 | 第52-55页 |
4.1.1 走马塘保护规划相关背景 | 第52-53页 |
4.1.2 走马塘村落现存主要问题 | 第53-54页 |
4.1.3 走马塘导则编制的原则 | 第54-55页 |
4.1.4 走马塘导则编制的目标 | 第55页 |
4.2 走马塘村落空间特色分析 | 第55-60页 |
4.2.1 整体特色——宗族结构与空间结构高度耦合 | 第55-57页 |
4.2.2 院落特色——清晰的演化阶段 | 第57-59页 |
4.2.3 公共空间——宗族特色突出 | 第59-60页 |
4.3 走马塘院落单元提取 | 第60-63页 |
4.3.1 现状肌理识别 | 第60-61页 |
4.3.2 外部边界强化 | 第61-63页 |
4.4 走马塘院落的保护利用 | 第63-67页 |
4.4.1 基于现状遗存的分类保护措施 | 第63-65页 |
4.4.2 基于多样发展的混合利用模式 | 第65-67页 |
4.4.3 基于动态反馈的单元实施时序 | 第67页 |
4.5 走马塘院落单元导则示范 | 第67-71页 |
5 结语 | 第71-73页 |
5.1 结论 | 第71-72页 |
5.2 论文创新点 | 第72页 |
5.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72-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8页 |
附录 | 第78-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