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0-11页 |
Abstract | 第11页 |
1 引言 | 第12-23页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基本概念和相关理论 | 第13-15页 |
1.2.1 基本概念 | 第13-14页 |
1.2.2 相关理论 | 第14-15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20页 |
1.3.1 国外实践经验 | 第15-17页 |
1.3.2 国内研究进展 | 第17-20页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20页 |
1.4.2 技术路线图 | 第20-21页 |
1.5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1-22页 |
1.6 研究结果及创新之处 | 第22-23页 |
2 我国粮食流通管理的发展历程、途径及具体政策 | 第23-29页 |
2.1 我国粮食流通管理的发展历程 | 第23-24页 |
2.1.1 粮食自由购销阶段(1949-1952年) | 第23页 |
2.1.2 粮食统购统销阶段(1953-1984年) | 第23页 |
2.1.3 粮食流通双轨制阶段(1985-1993年) | 第23页 |
2.1.4 粮食市场化探索阶段(1994-2000年) | 第23-24页 |
2.1.5 粮食流通市场化改革阶段(2001-至今) | 第24页 |
2.2 我国粮食流通中政府管理的途径 | 第24-27页 |
2.2.1 通过宏观调控职能保障粮食安全 | 第25页 |
2.2.2 通过行政执法职能维护粮食流通秩序 | 第25页 |
2.2.3 通过行业指导职能规范粮食市场体系 | 第25页 |
2.2.4 通过信息统计职能提供粮食信息资料 | 第25-26页 |
2.2.5 通过质量监管职能确保粮食质量安全 | 第26页 |
2.2.6 通过民生服务职能开展民生工程 | 第26页 |
2.2.7 通过沟通协调职能提高政府管理效率 | 第26-27页 |
2.2.8 通过国有资本出资人代表职能保障国有资本保值增值 | 第27页 |
2.3 我国粮食流通中政府管理的具体政策及措施 | 第27-29页 |
3 L市粮食流通中政府管理的基本概况 | 第29-39页 |
3.1 L市粮食生产情况 | 第29页 |
3.2 L市粮食流通管理发展历程 | 第29-31页 |
3.3 L市粮食流通中政府管理的做法及成效 | 第31-35页 |
3.3.1 粮食宏观调控格局稳定 | 第31-32页 |
3.3.2 粮食行政执法体系形成 | 第32-33页 |
3.3.3 积极进行粮食行业指导 | 第33-34页 |
3.3.4 粮食信息统计日渐完善 | 第34页 |
3.3.5 创新粮食质量监管平台 | 第34-35页 |
3.3.6 广泛实施粮食民生工程 | 第35页 |
3.4 L市粮食流通的政府管理经验 | 第35-39页 |
3.4.1 必须以粮食安全为首要目标 | 第35-36页 |
3.4.2 必须坚持增强粮食宏观调控能力 | 第36页 |
3.4.3 必须坚持推进法治粮食建设 | 第36-37页 |
3.4.4 必须妥善处理农民增收增效与保护消费者利益的关系 | 第37页 |
3.4.5 必须坚持发展粮食产业经济 | 第37页 |
3.4.6 必须提高粮食流通现代化水平 | 第37-39页 |
4 L市粮食流通中政府管理存在的问题 | 第39-46页 |
4.1 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地位有待提高 | 第39-40页 |
4.1.1 行政机构不稳定,职权和责任不匹配 | 第39-40页 |
4.1.2 粮食行政协调职能未能充分体现作用 | 第40页 |
4.2 粮食宏观调控职能未能充分发挥 | 第40-41页 |
4.2.1 粮食供求矛盾凸显 | 第40-41页 |
4.2.2 粮食价格形成机制不合理 | 第41页 |
4.2.3 粮油储备规模、结构需要调整 | 第41页 |
4.3 粮食行政执法陷入瓶颈 | 第41-42页 |
4.3.1 粮食法律体系不完善 | 第41页 |
4.3.2 粮食监管体制弱化 | 第41-42页 |
4.3.3 综合执法改革期遗留问题 | 第42页 |
4.4 粮食行业指导开展不到位 | 第42-44页 |
4.4.1 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发展缓慢 | 第42-43页 |
4.4.2 粮食产业体系缺乏龙头企业 | 第43-44页 |
4.4.3 粮食行业发展政策扶持不够 | 第44页 |
4.5 粮食质量监管尚需加强 | 第44页 |
4.5.1 粮食质量法规、标准建设滞后 | 第44页 |
4.5.2 粮食质检部门职能不明晰 | 第44页 |
4.5.3 检验机构、专业检验人员少 | 第44页 |
4.6 粮食民生服务能力还需完善 | 第44-46页 |
4.6.1 社会爱粮节粮意识淡薄 | 第45页 |
4.6.2 粮食民生项目申报仍需优化 | 第45-46页 |
5 影响L市粮食流通中政府管理的主要因素 | 第46-48页 |
5.1 政府对粮食行业重视程度不够 | 第46页 |
5.2 粮食行业基层人员严重不足 | 第46页 |
5.3 历史遗留问题仍然存在 | 第46-47页 |
5.4 经济多元化提出了新课题 | 第47-48页 |
6 完善粮食流通中政府管理的对策建议 | 第48-57页 |
6.1 提高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地位 | 第48-49页 |
6.1.1 科学制定地方粮食“十三五规划” | 第48-49页 |
6.1.2 加快推进行政体制改革 | 第49页 |
6.2 提升粮食宏观调控水平 | 第49-50页 |
6.2.1 巩固和提升粮食生产能力 | 第49-50页 |
6.2.2 健全农产品价格调控体系 | 第50页 |
6.2.3 改革现有粮食储备制度 | 第50页 |
6.3 推进粮食法治建设 | 第50-52页 |
6.3.1 加快粮食立法工作 | 第51页 |
6.3.2 加强粮食法律宣传教育 | 第51页 |
6.3.3 理顺粮食流通执法体制改革 | 第51-52页 |
6.4 开展粮食行业指导 | 第52-53页 |
6.4.1 妥善解决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历史遗留问题 | 第52页 |
6.4.2 继续深化粮食购销企业改革 | 第52页 |
6.4.3 争取粮食行业政策资金支持 | 第52-53页 |
6.4.4 坚持科技兴粮人才兴粮战略 | 第53页 |
6.5 健全粮食质量监管 | 第53-54页 |
6.5.1 完善粮食质量检测体系 | 第53页 |
6.5.2 加快粮食标准体系建设 | 第53-54页 |
6.5.3 出台粮食质量信息报送制度 | 第54页 |
6.6 主动承担民生服务职责 | 第54页 |
6.6.1 促进粮食节约减损 | 第54页 |
6.6.2 严格民生项目的申报 | 第54页 |
6.7 推动供给侧改革,引导粮食产业发展 | 第54-57页 |
6.7.1 培育粮食产业龙头企业 | 第54-55页 |
6.7.2 推动粮食产业集群发展 | 第55页 |
6.7.3 打造优质粮油产品品牌 | 第55页 |
6.7.4 完善现代粮食物流体系 | 第55-57页 |
7 结论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0页 |
致谢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