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1 绪论 | 第10-28页 |
| 1.1 全光信号再生和组播技术的研究意义 | 第10-14页 |
| 1.2 全光信号再生技术研究现状 | 第14-23页 |
| 1.3 全光波长组播技术研究现状 | 第23-26页 |
| 1.4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和创新点 | 第26-28页 |
| 2 光参量放大过程工作原理 | 第28-37页 |
| 2.1 四波混频理论 | 第28-30页 |
| 2.2 参量增益特性分析 | 第30-34页 |
| 2.3 相位匹配条件 | 第34-36页 |
| 2.4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 3 相位敏感放大过程工作原理 | 第37-42页 |
| 3.1 引言 | 第37-38页 |
| 3.2 单模闲频光简并相敏放大结构 | 第38-39页 |
| 3.3 双模非简并相敏放大结构 | 第39-41页 |
| 3.4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 4 同时实现QPSK信号全光再生和波长组播的理论模型 | 第42-52页 |
| 4.1 工作原理分析 | 第42-44页 |
| 4.2 七波模型数值计算 | 第44-50页 |
| 4.3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 5 同时实现QPSK信号全光再生和波长组播的性能评估 | 第52-60页 |
| 5.1 VPI Optical Systems仿真软件简介 | 第52-53页 |
| 5.2 全光再生和组播方案仿真研究 | 第53-59页 |
| 5.3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 6 总结与展望 | 第60-62页 |
| 6.1 工作总结 | 第60-61页 |
| 6.2 展望 | 第61-62页 |
| 致谢 | 第62-63页 |
| 参考文献 | 第63-68页 |
|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第68-69页 |
| 附录2 论文中缩略词含义 | 第69-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