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6-8页 |
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4-26页 |
第一章 稻曲病的研究进展 | 第14-25页 |
1.1 稻曲病的发生情况与危害 | 第14-15页 |
1.2 稻曲病的症状 | 第15页 |
1.3 稻曲病菌的生物学 | 第15-17页 |
1.3.1 病原菌的分类 | 第15-16页 |
1.3.2 培养特征 | 第16-17页 |
1.4 产孢情况 | 第17-18页 |
1.4.1 厚垣孢子 | 第17-18页 |
1.4.2 薄壁分生孢子 | 第18页 |
1.4.3 子囊孢子 | 第18页 |
1.5 稻曲病的侵染循环 | 第18-20页 |
1.5.1 稻曲病的初侵染源 | 第18-19页 |
1.5.2 稻曲病的侵染时期与部位 | 第19-20页 |
1.6 稻曲病的中间寄主 | 第20-21页 |
1.7 稻曲病菌菌核 | 第21-22页 |
1.7.1 菌核的形成 | 第21-22页 |
1.7.2 菌核在稻曲病侵染过程中的作用 | 第22页 |
1.8 稻曲病的发生因素 | 第22-23页 |
1.9 稻曲病的综合防治 | 第23-25页 |
1.9.1 化学防治 | 第23页 |
1.9.2 农业防治 | 第23页 |
1.9.3 生物防治 | 第23-25页 |
第二章 植物病害生防菌的作用机制 | 第25-26页 |
2.1 生防菌的分类 | 第25页 |
2.2 生防菌的作用机制 | 第25-26页 |
第二部分 实验部分 | 第26-48页 |
第三章 稻曲病菌核降解微生物的筛选与作用机制分析 | 第26-48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26-28页 |
1.1 供试菌核 | 第26页 |
1.2 菌核降解真菌的分离与纯化 | 第26-27页 |
1.3 生防菌的筛选与功能验证 | 第27页 |
1.4 生防菌的rDNA-ITS测定 | 第27页 |
1.5 生防菌作用机制的分析 | 第27页 |
1.6 生防菌田间防效试验 | 第27-28页 |
2 结果分析 | 第28-45页 |
2.1 供筛选菌株的分离与筛选 | 第28-30页 |
2.2 生防菌的种类鉴定结果 | 第30-41页 |
2.3 生防菌的作用机制 | 第41-44页 |
2.4 生防菌防效的田间试验 | 第44-45页 |
3 讨论 | 第45-48页 |
附文 赤霉病菌在小麦穗轴中的扩展模式研究进展 | 第48-61页 |
绪论 | 第48-49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49-51页 |
1.1 试验材料 | 第49页 |
1.2 试验方法 | 第49-51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1-59页 |
2.1 光镜下赤霉病菌侵染观察结果 | 第51-56页 |
2.2 透射电镜下赤霉病菌在济麦22细胞内生长情况 | 第56-57页 |
2.3 扫描电镜下赤霉病菌在小麦颖花内生长情况 | 第57-59页 |
3 阶段小结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8页 |
附录Ⅰ 溶液配制和实验方法 | 第68-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