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刑法论文--分则论文

论交通肇事罪中的“逃逸”

中文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引言第9-11页
一、“逃逸”的基本界定第11-20页
    (一)“逃逸”的基本含义是逃跑或者隐匿第11-12页
    (二)“逃逸”的刑法规范保护目的第12-17页
        1.“逃避法律追究说”第12-14页
        2.“逃避救助被害人说”第14页
        3.交通肇事逃逸的规制目的在于救助被害人第14-17页
    (三)“逃逸”的法律属性第17-18页
    (四)交通肇事中“逃逸”的概念界定第18-20页
        1.《刑法》中的两处“逃逸”应作同一解释第18-19页
        2.交通肇事罪中“逃逸”的含义第19-20页
二、交通肇事罪中“逃逸”的量刑分析第20-33页
    (一)《刑法》规定的两处“逃逸”定位第20-25页
        1.“逃逸”行为独立于交通肇事行为第20页
        2.第一档加重刑中的“逃逸”是交通肇事罪的情节加重犯第20-23页
        3.第二档加重刑中的“逃逸”是“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的结果加重犯第23-24页
        4.适用“逃逸”加重刑需以行为人构成交通肇事罪为前提第24-25页
    (二)“交通肇事后逃逸”的相关问题第25-31页
        1.“交通肇事后逃逸”的具体情形第25-29页
        2.“交通肇事后逃逸”也可成立自首第29-31页
    (三)“逃逸致人死亡”的相关问题第31-33页
        1.对于“逃逸致人死亡”中“人”的理解第31页
        2.罪过形态只能是过失第31-32页
        3.逃逸行为与死亡间的“因果关系”第32-33页
三、《解释》规定中“逃逸”的定罪分析第33-38页
    (一)“逃逸”不能成为交通肇事罪的构成要素第33-35页
    (二)“指使逃逸”情形的相关处理第35-38页
        1.“指使逃逸”不应以交通肇事罪处罚第35-36页
        2.“指使逃逸”应依窝藏罪处罚第36-38页
四、“交通肇事逃逸”立法的新思考第38-42页
    (一)“交通肇事逃逸”立法的可行性第38-39页
    (二)“交通肇事逃逸”立法的路径选择第39-42页
结语第42-43页
参考文献第43-46页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第46-47页
致谢第47-48页

论文共4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论公司担保的法律效力--以《公司法》第16条为中心
下一篇:醉酒型危险驾驶罪的司法适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