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物理化学(理论化学)、化学物理学论文

小分子在若干后过渡双金属表面吸附与解离的理论研究

中文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前言第10-17页
    1.1 双金属催化剂第10-15页
        1.1.1 双金属催化剂的合成第10-11页
            1.1.1.1 浸渍法第10页
            1.1.1.2 还原沉积沉淀法第10-11页
            1.1.1.3 化学沉淀法第11页
            1.1.1.4 胶体合成法第11页
        1.1.2 双金属催化剂常见的表征方法第11-12页
            1.1.2.1 CO和H_2第11页
            1.1.2.2 元素分析法第11页
            1.1.2.3 程序升温还原法和程序升温氧化法第11-12页
            1.1.2.4 程序升温沉积法第12页
            1.1.2.5 红外光谱第12页
            1.1.2.6 俄歇电子能谱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第12页
        1.1.3 双金属催化剂的研究进展第12-15页
            1.1.3.1 实验研究进展第12-14页
            1.1.3.2 理论研究进展第14-15页
    1.2 本论文研究的内容第15-17页
第二章 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第17-25页
    2.1 密度泛函理论第17-22页
        2.1.1 Thomas-Fermi模型第17-18页
        2.1.2 Hohenberg-Kohn定理第18页
        2.1.3 Kohn-Sham方程第18-19页
        2.1.4 局域密度近似(LDA)第19-20页
        2.1.5 广义梯度近似第20页
        2.1.6 模守恒赝势和超软赝势第20-21页
        2.1.7 投影缀加波PAW(Projector Augmented Wave)方法第21页
        2.1.8 周期性边界条件第21-22页
            2.1.8.1 Bloch定理第21页
            2.1.8.2 Brillouin区k点的选取第21页
            2.1.8.3 平面波基组第21-22页
    2.2 金属体系的计算模型和涉及的物理量和公式第22-24页
        2.2.1 簇模型第22页
        2.2.2 平板模型第22-23页
        2.2.3 吸附能第23页
        2.2.4 态密度(density of state)和投影态密度(projected density of states)第23-24页
    2.3 本文所用的计算软件VASP第24-25页
第三章 SO_2在Ni/Cu (100)双金属表面的吸附和解离的密度泛函研究第25-40页
    3.1 引言第25-26页
    3.2 计算方法第26-27页
    3.3 结果和讨论第27-39页
        3.3.1 结构参数和吸附能第27-34页
        3.3.2 电荷、功函和偶极距分析第34-35页
        3.3.3 SO_2在双金属表面上的解离反应第35-39页
            3.3.3.1 O原子在双金属表面上的吸附第35-36页
            3.3.3.2 SO*+O在双金属表面上的共吸附第36-37页
            3.3.3.3 S+2O在双金属表面的稳定共吸附构型第37-38页
            3.3.3.4 SO_2在双金属表面解离吸附过程第38-39页
    3.4 本章小结第39-40页
第四章 CO在Cu(111)和xCu@Ru(0001)(x=0~4)表面上吸附和氧化过程研究第40-54页
    4.1 引言第40-41页
    4.2 计算方法和模型第41-45页
        4.2.1 计算方法第41-43页
        4.2.2 计算模型第43-45页
    4.3 计算结果与讨论第45-50页
        4.3.1 CO在Cu(111)和xCu@Ru(0001)(x=0~4)表面上的吸附第45-47页
        4.3.2 电荷和功函分析第47-48页
        4.3.3 态密度分析第48-50页
    4.4 CO在Cu/Ru(0001)双金属表面上的氧化反应第50-53页
    4.5 本章小结第53-54页
第五章 NO吸附在Cu(111)、xCu@Ru(0001)(x=0~4)表面上的理论研究第54-67页
    5.1 引言第54-55页
    5.2 计算方法和模型第55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55-66页
        5.3.1 NO在Cu(111)和xCu@Ru(0001)(x=0~4)表面上的吸附第55-59页
        5.3.2 电荷和振动频率分析第59-61页
        5.3.3 态密度分析第61-63页
        5.3.4 NO与O在4Cu@Ru(0001)双金属表面的共吸附情况研究第63-65页
        5.3.5 NO与CO在Cu(111)、xCu@Ru(0001)(x=0~4)表面上的吸附情况比较第65-66页
    5.4 本章小结第66-67页
结论与展望第67-69页
参考文献第69-83页
在读期间发已表和录用的论文第83-84页
致谢第84-85页
个人简历第85页

论文共8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MIL-68(Fe)及其复合材料光催化性能的研究
下一篇:金催化烯基叠氮化合物和炔酰胺的反应生成多取代2-胺基吡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