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分子生物学论文--基因工程(遗传工程)论文

抗菌肽Dybowskin-2CDYa和hEGF在大肠杆菌中融合表达的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引言第14-27页
    0.1 概述第14-15页
    0.2 抗菌肽的主要特征第15-18页
        0.2.1 一般特征第15-16页
        0.2.2 抗菌肽的分类及结构特点第16-18页
    0.3 抗菌肽的作用机制第18-19页
        0.3.1 抗菌肽作用机制研究第18-19页
        0.3.2 对正常的真核细胞无作用的原因第19页
    0.4 抗菌肽的生物学活性第19-21页
        0.4.1 抗菌肽对细菌的作用第19-20页
        0.4.2 抗菌肽对病毒的作用第20页
        0.4.3 抗菌肽对真菌的作用第20页
        0.4.4 抗菌肽对某些原生动物的抑制作用第20-21页
        0.4.5 抗菌肽对抑制肿瘤细胞的作用第21页
        0.4.6 抗菌肽的其它生物学功能第21页
    0.5 抗菌肽的应用前景第21-23页
        0.5.1 药用前景第22页
        0.5.2 食品工业应用前景第22页
        0.5.3 农业工程应用前景第22-23页
        0.5.4 畜牧水产养殖业应用前景第23页
    0.6 抗菌肽基因工程表达策略第23-25页
        0.6.1 原核表达的优势第23-24页
            0.6.1.1 大肠杆菌表达系统第24页
            0.6.1.2 pET表达系统第24页
        0.6.2 抗菌肽的原核表达策略第24-25页
            0.6.2.1 密码子偏爱性第25页
            0.6.2.2 串联表达第25页
            0.6.2.3 融合表达第25页
    0.7 本文目的与意义第25-27页
第1章 Dybowskin-2CDYa原核融合表达载体的构建第27-46页
    1.1 引言第27-28页
    1.2 实验材料第28-30页
        1.2.1 菌株、质粒第28页
        1.2.2 实验试剂第28页
        1.2.3 主要仪器第28-29页
        1.2.4 溶液与培养基的配制第29-30页
    1.3 实验方法第30-39页
        1.3.1 实验策略第30-31页
        1.3.2 融合多肽基因序列设计第31-32页
        1.3.3 引物设计第32-33页
        1.3.4 SOE-PCR法扩增融合多肽基因序列第33-35页
        1.3.5 重组表达质粒的构建第35-39页
            1.3.5.1 粘性末端的制备第35-36页
            1.3.5.2 酶切产物的连接第36-37页
            1.3.5.3 大肠杆菌JM109感受态细胞的制备第37页
            1.3.5.4 重组质粒的转化第37-38页
            1.3.5.5 阳性重组子的筛选第38-39页
            1.3.5.6 重组质粒的制备第39页
            1.3.5.7 阳性重组质粒的测序与分析第39页
    1.4 结果第39-43页
        1.4.1 融合肽基因序列的获得第40-41页
        1.4.2 粘性末端的制备结果第41页
        1.4.3 阳性重组质粒的PCR鉴定结果第41-42页
        1.4.4 阳性重组质粒的测序结果第42-43页
    1.5 讨论第43-46页
第2章 Dybowskin-2CDYa融合蛋白的原核表达系统的构建和活性研究第46-62页
    2.1 引言第46页
    2.2 实验材料第46-50页
        2.2.1 菌株、质粒第46页
        2.2.2 实验试剂第46页
        2.2.3 主要仪器第46-47页
        2.2.4 溶液与培养基的配制第47-50页
    2.3 实验方法第50-54页
        2.3.1 重组质粒的制备第50页
        2.3.2 重组质粒的转化第50页
        2.3.3 转化菌株的PCR鉴定第50-51页
        2.3.4 阳性重组了的摇瓶诱导第51页
        2.3.5 诱导产物的SDS-PAGE分析第51-52页
        2.3.6 表达产物的Western Blot鉴定第52页
        2.3.7 融合蛋白的分离纯化第52-53页
            2.3.7.1 包涵体的破碎与融合蛋白的表达分析第52页
            2.3.7.2 包涵体的洗涤和溶解第52-53页
            2.3.7.3 镍离子亲和层析分离纯化第53页
        2.3.8 纯化蛋白的复性和活性检测第53-54页
            2.3.8.1 纯化蛋白的透析第53页
            2.3.8.2 纯化产物的活性检测第53-54页
    2.4 结果第54-60页
        2.4.1 重组质粒的制备第54-55页
        2.4.2 重组质粒转化BL21的PCR验证第55-56页
        2.4.3 诱导产物的SDS-PAGE分析第56页
        2.4.4 表达产物的Western Blot第56-57页
        2.4.5 融合蛋白的表达方式第57页
        2.4.6 纯化产物的SDS-PAGE分析第57-58页
        2.4.7 纯化产物的活性检测第58-60页
    2.5 讨论第60-62页
第3章 结论第62-63页
致谢第63-64页
参考文献第64-68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第68页

论文共6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扩展粗糙集模型及其在水质富营养化评价中的应用研究
下一篇:社会经济因素和绿地管理方式对城乡梯度上植物多样性格局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