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8页 |
1.1 基本概念界定 | 第9-10页 |
1.2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 第10-12页 |
1.2.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2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1.2.3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的综述及评述 | 第12-15页 |
1.3.1 境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2-13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 第13-15页 |
1.4 论文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1.5 预期创新点 | 第17-18页 |
第2章 基本理论问题概述 | 第18-28页 |
2.1 可穿戴智能设备的定义与体系分类 | 第18-21页 |
2.1.1 可穿戴智能设备的定义 | 第18-19页 |
2.1.2 可穿戴智能设备的三类体系 | 第19页 |
2.1.3 可穿戴智能设备软件的信息服务模式 | 第19-20页 |
2.1.4 可穿戴智能设备与智能手机 | 第20-21页 |
2.2 可穿戴智能设备的发展进程 | 第21-22页 |
2.2.1 可穿戴智能设备的提出 | 第21页 |
2.2.2 可穿戴智能设备的发展历程与产品形态 | 第21-22页 |
2.3 可穿戴智能设备的特点与不足 | 第22-23页 |
2.3.1 可穿戴智能设备的特点与总体评价 | 第22页 |
2.3.2 可穿戴智能设备目前发展中的不足 | 第22-23页 |
2.4 信息服务模式 | 第23-25页 |
2.4.1 信息服务基本模式与生成模式 | 第23-24页 |
2.4.2 互联网环境下的信息服务模式 | 第24-25页 |
2.5 可穿戴智能设备应用程序的信息服务模式类型 | 第25-26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26-28页 |
第3章 检测与推送类软件的信息服务模式 | 第28-43页 |
3.1 检测与推送类软件简述 | 第28-29页 |
3.1.1 检测与推送类软件概念 | 第28页 |
3.1.2 检测与推送类软件发展状况 | 第28-29页 |
3.2 检测与推送类软件信息服务模式 | 第29页 |
3.3 检测与推送类软件信息流模型 | 第29-41页 |
3.3.1 检测与推送类软件信息流概念 | 第29页 |
3.3.2 检测与推送类软件信息流模型 | 第29-4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1-43页 |
第4章 交互服务类软件的信息服务模式 | 第43-58页 |
4.1 交互服务类软件简述 | 第43-45页 |
4.1.1 交互服务类软件概念 | 第43-44页 |
4.1.2 交互服务类软件发展状况 | 第44-45页 |
4.2 交互服务类软件的信息服务模式 | 第45-47页 |
4.2.1 交互服务类软件信息服务模式的定义 | 第45页 |
4.2.2 交互类软件信息服务模式的特点 | 第45-47页 |
4.3 交互服务类软件信息流模型 | 第47-57页 |
4.3.1 模型的构建 | 第47-48页 |
4.3.2 模型的实证分析 | 第48-5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5章 混合类软件的信息服务模式 | 第58-65页 |
5.1 混合类软件简述 | 第58-59页 |
5.1.1 混合类软件概念 | 第58-59页 |
5.2 混合类软件的信息服务模式 | 第59页 |
5.2.1 混合类软件的信息服务模式的定义 | 第59页 |
5.2.2 混合类软件的信息服务模式的特点 | 第59页 |
5.3 混合类软件信息流模型构建与实证分析 | 第59-64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6章 全文总结及研究展望 | 第65-70页 |
6.1 全文研究内容总结 | 第65-67页 |
6.1.1 现有信息服务模式综合评述 | 第65-66页 |
6.1.2 现有信息服务模式建设中改进建议 | 第66-67页 |
6.2 论文创新点 | 第67-68页 |
6.3 研究展望 | 第68-70页 |
6.3.1 本文研究存在的不足 | 第68页 |
6.3.2 新兴技术对可穿戴智能设备软件信息服务模式发展的积极作用 | 第68-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6页 |
附录 | 第76-79页 |
致谢 | 第79-8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80-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