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1 绪论 | 第11-25页 |
1.1 HIV-1病毒的结构特征及生命周期 | 第11-12页 |
1.2 抗艾滋病药物的发展 | 第12-14页 |
1.2.1 进入抑制剂 | 第12-13页 |
1.2.2 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 | 第13页 |
1.2.3 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 | 第13页 |
1.2.4 整合酶抑制剂 | 第13页 |
1.2.5 蛋白酶抑制剂 | 第13页 |
1.2.6 鸡尾酒疗法 | 第13-14页 |
1.3 HIV-1逆转录酶结构及作用机制 | 第14-15页 |
1.4 HIV-1整合酶结构及作用机制 | 第15-16页 |
1.5 HIV-1蛋白酶结构及作用机制 | 第16-18页 |
1.6 研究方法 | 第18-23页 |
1.6.1 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方法概述 | 第18-19页 |
1.6.2 定量构效关系 | 第19-22页 |
1.6.3 Topomer Search | 第22页 |
1.6.4 分子对接 | 第22-23页 |
1.7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3-25页 |
2 HEPT类HIV-1逆转录酶抑制剂的3D-QSAR、分子设计及分子对接研究 | 第25-35页 |
2.1 数据集选择与划分 | 第25-27页 |
2.2 化合物结构的构建与优化 | 第27页 |
2.3 实验过程及结果分析 | 第27-34页 |
2.3.1 Topomer CoMFA建模及评价 | 第27-29页 |
2.3.2 虚拟筛选 | 第29页 |
2.3.3 分子设计 | 第29-31页 |
2.3.4 分子对接 | 第31-34页 |
2.4 小结 | 第34-35页 |
32- 氨基-6-磺酰苯甲腈衍生物的3D-QSAR研究及分子设计 | 第35-42页 |
3.1 数据集选择与划分 | 第35-37页 |
3.2 化合物结构的构建与优化 | 第37页 |
3.3 实验过程及结果分析 | 第37-41页 |
3.3.1 Topomer CoMFA建模及评价 | 第38-39页 |
3.3.2 虚拟筛选 | 第39-40页 |
3.3.3 分子设计 | 第40-41页 |
3.4 小结 | 第41-42页 |
4 N-芳基噁唑烷酮-5-甲酰胺衍生物的3D-QSAR、分子设计及分子对接研究 | 第42-56页 |
4.1 数据集选择与划分 | 第42-44页 |
4.2 化合物结构的构建与优化 | 第44页 |
4.3 实验过程及结果分析 | 第44-55页 |
4.3.1 Topomer CoMFA模型的建立及评价 | 第44-46页 |
4.3.2 虚拟筛选 | 第46-47页 |
4.3.3 分子设计 | 第47-52页 |
4.3.4 分子对接 | 第52-55页 |
4.4 小结 | 第55-56页 |
5 非肽类HIV-1蛋白酶抑制剂的3D-QSAR、分子设计及分子对接研究 | 第56-68页 |
5.1 数据集选择与划分 | 第56-58页 |
5.2 实验过程及结果分析 | 第58-67页 |
5.2.1 3D-QSAR研究及分析 | 第58-62页 |
5.2.2 虚拟筛选及分子设计 | 第62-63页 |
5.2.3 分子对接 | 第63-67页 |
5.3 小结 | 第67-68页 |
6 羧酸衍生物的3D-QSAR、分子设计及分子对接研究 | 第68-78页 |
6.1 数据集选择与划分 | 第68-71页 |
6.2 化合物结构的构建与优化 | 第71页 |
6.3 实验过程及结果分析 | 第71-76页 |
6.3.1 Topomer CoMFA建模及评价 | 第71-73页 |
6.3.2 虚拟筛选及分子设计 | 第73-75页 |
6.3.3 分子对接 | 第75-76页 |
6.4 小结 | 第76-78页 |
7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 第78-80页 |
7.1 结论 | 第78页 |
7.2 创新点 | 第78页 |
7.3 展望 | 第78-80页 |
致谢 | 第80-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90页 |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0-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