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现代化的路径探析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1 前言 | 第14-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4-15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5-17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5-16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7-28页 |
2.1 瑜伽的研究 | 第17-26页 |
2.1.1 国内的研究现状 | 第17-24页 |
2.1.1.1 从文化视角对瑜伽进行的研究 | 第17-20页 |
2.1.1.2 从体育视角对瑜伽进行的研究 | 第20-21页 |
2.1.1.3 从教育视角对瑜伽进行的研究 | 第21-22页 |
2.1.1.4 从医学视角对瑜伽进行的研究 | 第22-24页 |
2.1.2 国外的研究现状 | 第24-25页 |
2.1.2.1 对瑜伽与宗教关系的研究 | 第24页 |
2.1.2.2 对瑜伽文化与哲学思想的研究 | 第24-25页 |
2.1.3 相关研究述评 | 第25-26页 |
2.2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26-27页 |
2.2.1 瑜伽 | 第26页 |
2.2.2 现代化 | 第26-27页 |
2.2.3 瑜伽现代化 | 第27页 |
2.3 论文研究思路 | 第27-28页 |
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第28-29页 |
3.1 研究对象 | 第28页 |
3.2 研究方法 | 第28-29页 |
3.2.1 文献资料法 | 第28页 |
3.2.2 历史比较法 | 第28页 |
3.2.3 逻辑分析法 | 第28-29页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第29-51页 |
4.1 瑜伽现代化的历程梳理 | 第29-38页 |
4.1.1 瑜伽在印度的演变过程 | 第29-32页 |
4.1.1.1 瑜伽思想体系的转变 | 第29-30页 |
4.1.1.2 瑜伽门类派别的创立 | 第30-31页 |
4.1.1.3 瑜伽价值功能的增多 | 第31-32页 |
4.1.2 瑜伽向西方的传播过程 | 第32-35页 |
4.1.2.1 瑜伽文化被动引荐阶段 | 第33页 |
4.1.2.2 瑜伽大师积极传授阶段 | 第33-34页 |
4.1.2.3 瑜伽运动全面渗透阶段 | 第34-35页 |
4.1.3 瑜伽的中国化进程 | 第35-38页 |
4.1.3.1 古代以瑜伽文化为主体的传入 | 第36-37页 |
4.1.3.2 近代以气功热为载体的融入 | 第37-38页 |
4.1.3.3 现代以健身潮为话题的深入 | 第38页 |
4.2 瑜伽发展过程中的现代化倾向 | 第38-42页 |
4.2.1 都市化 | 第39页 |
4.2.2 商业化 | 第39-40页 |
4.2.3 科学化 | 第40-41页 |
4.2.4 健身化 | 第41-42页 |
4.3 瑜伽现代化的原因探析 | 第42-49页 |
4.3.1 外在的社会原因 | 第42-45页 |
4.3.1.1 从社会结构变动的视角分析 | 第42-43页 |
4.3.1.2 从健身项目的科学性视角分析 | 第43-44页 |
4.3.1.3 从传播技术与传播条件的视角分析 | 第44-45页 |
4.3.2 内在的文化原因 | 第45-49页 |
4.3.2.1 体育全球化的影响 | 第45-46页 |
4.3.2.2 保健养生文化的推崇 | 第46-47页 |
4.3.2.3 女性主义运动的推动 | 第47页 |
4.3.2.4 身体美学的盛行 | 第47-49页 |
4.4 瑜伽现代化进程的评析及启示 | 第49-51页 |
4.4.1 评析 | 第49页 |
4.4.1.1 可取之处 | 第49页 |
4.4.1.2 不足之处 | 第49页 |
4.4.2 启示 | 第49-51页 |
4.4.2.1 文化选择上的启示 | 第49-50页 |
4.4.2.2 发展路径上的启示 | 第50-51页 |
结语 | 第5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致谢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