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1章 前言 | 第11-20页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7页 |
1.2.1 冻融循环条件下岩石物理力学性质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2 岩石冻融损伤特性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思路及技术路线 | 第17-20页 |
1.3.1 主要研究内容及思路 | 第17-18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第2章 研究区自然地理及工程地质条件 | 第20-27页 |
2.1 自然地理 | 第20-21页 |
2.1.1 地理位置 | 第20页 |
2.1.2 气象水文 | 第20-21页 |
2.2 工程地质条件 | 第21-26页 |
2.2.1 地形地貌 | 第21-22页 |
2.2.2 地层岩性 | 第22-23页 |
2.2.3 地质构造 | 第23-24页 |
2.2.4 地应力 | 第24页 |
2.2.5 水文地质 | 第24-25页 |
2.2.6 风化卸荷 | 第25-26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3章 冻融岩石物理力学性质试验 | 第27-41页 |
3.1 前言 | 第27-28页 |
3.2 岩样制备 | 第28-30页 |
3.2.1 岩石种类及取样背景 | 第28页 |
3.2.2 制样及岩样的筛选、分组 | 第28-30页 |
3.3 主要试验设备及方法介绍 | 第30-33页 |
3.3.1 物理性质试验 | 第30-31页 |
3.3.2 力学性质试验 | 第31-32页 |
3.3.3 电镜扫描试验 | 第32页 |
3.3.4 冻融循环试验 | 第32-33页 |
3.4 试验内容 | 第33-36页 |
3.4.1 试验方案设计 | 第33-34页 |
3.4.2 试验步骤及方法 | 第34-36页 |
3.5 试验结果 | 第36-41页 |
3.5.1 岩样初始物理参数 | 第36-38页 |
3.5.2 冻融岩石物理试验结果 | 第38页 |
3.5.3 冻融岩石力学试验结果 | 第38-41页 |
第4章 冻融循环条件下岩石物理力学性质研究 | 第41-58页 |
4.1 冻融岩石物理性质研究 | 第41-46页 |
4.1.1 质量变化分析 | 第41-42页 |
4.1.2 波速变化分析 | 第42-44页 |
4.1.3 微观变化分析 | 第44-46页 |
4.2 冻融岩石单、三轴力学性质研究 | 第46-56页 |
4.2.1 应力应变曲线对比分析 | 第46-50页 |
4.2.2 破坏模式对比分析 | 第50-53页 |
4.2.3 峰值强度对比分析 | 第53-54页 |
4.2.4 弹性模量对比分析 | 第54-55页 |
4.2.5 风化程度(抗冻性)对比分析 | 第55-56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4.3.1 冻融岩石的物理性质 | 第56页 |
4.3.2 冻融岩石的力学性质 | 第56-58页 |
第5章 冻融循环条件下岩石冻融损伤特性研究 | 第58-78页 |
5.1 损伤力学概述 | 第58-59页 |
5.2 岩石冻融损伤演化变量 | 第59页 |
5.3 冻融循环条件下岩石单轴压缩损伤模型研究 | 第59-65页 |
5.3.1 岩石单轴压缩下损伤演化方程 | 第59-61页 |
5.3.2 冻融受荷损伤模型的建立 | 第61-62页 |
5.3.3 计算实例与模型验证 | 第62-65页 |
5.4 冻融循环条件下岩石三轴压缩损伤模型研究 | 第65-76页 |
5.4.1 岩石三轴压缩下损伤演化方程 | 第66-67页 |
5.4.2 损伤模型的建立 | 第67页 |
5.4.3 计算实例与模型验证 | 第67-76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6-78页 |
结论 | 第78-80页 |
致谢 | 第80-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