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斜交桥抗震性能指标与易损性分析
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绪论 | 第12-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页 |
1.2 桥梁结构的震害 | 第12-13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4 本文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2 基于性能的桥梁抗震设计评价指标与方法 | 第18-34页 |
2.1 引言 | 第18页 |
2.2 抗震评价指标及方法 | 第18-20页 |
2.2.1 基于变形的抗震评价指标 | 第18-20页 |
2.2.2 基于延性的抗震评价方法 | 第20页 |
2.3 桥梁易损性分析理论与方法 | 第20-24页 |
2.3.1 桥梁构件的地震易损性分析 | 第21-22页 |
2.3.2 确定桥梁构件的抗震能力 | 第22-23页 |
2.3.3 桥梁构件地震易损性曲线的建立 | 第23-24页 |
2.4 桥梁的地震损伤指标判别准则 | 第24-29页 |
2.4.1 破坏准则 | 第24-26页 |
2.4.2 损伤状态的描述及损伤指标的量化 | 第26-29页 |
2.5 桥梁损伤指标确定 | 第29-33页 |
2.5.1 基于位移延性比的桥墩损伤指标确定 | 第29-32页 |
2.5.2 基于位移的支座损伤指标确定 | 第32-33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3 单向地震作用下基于变形的抗震指标分析 | 第34-50页 |
3.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34-36页 |
3.1.1 桥梁概况 | 第34页 |
3.1.2 有限元模型 | 第34-36页 |
3.2 斜交桥方向定义 | 第36-37页 |
3.3 地震波的选取 | 第37-38页 |
3.4 单向地震动作用下斜交桥梁的动力响应 | 第38-49页 |
3.4.1 桥面系转动分析 | 第38-40页 |
3.4.2 墩梁相对位移分析 | 第40-46页 |
3.4.3 墩顶位移分析 | 第46-49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4 双向地震动作用下基于变形的抗震指标分析 | 第50-64页 |
4.1 有限元模型建立 | 第50页 |
4.2 地震动输入参数的选择及输入方向定义 | 第50-51页 |
4.3 向地震动下斜交桥梁的动力响应 | 第51-62页 |
4.3.1 桥面系转动分析 | 第51-53页 |
4.3.2 墩梁相对位移分析 | 第53-59页 |
4.3.3 墩顶位移分析 | 第59-6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2-64页 |
5 连续斜交梁桥易损性分析 | 第64-90页 |
5.1 引言 | 第64页 |
5.2 模型建立和地震动选取及谱分析 | 第64-66页 |
5.2.1 有限元模型建立 | 第64页 |
5.2.2 地震记录选取及谱分析 | 第64-66页 |
5.3 桥墩剪切破坏判断 | 第66-69页 |
5.4 桥梁易损性分析 | 第69-81页 |
5.4.1 损伤指标的确定 | 第69-72页 |
5.4.2 桥墩的易损性分析 | 第72-76页 |
5.4.3 支座的易损性分析 | 第76-80页 |
5.4.4 桥梁整体易损性分析 | 第80-81页 |
5.5 滑动型支座横桥向位移易损性分析 | 第81-87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87-90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90-92页 |
6.1 结论 | 第90-91页 |
6.2 展望 | 第91-92页 |
参考文献 | 第92-96页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96-100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