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交通运输经济论文--旅游经济论文--中国旅游事业论文--地方旅游事业论文

宗教景区型养老空间整合研究--以沙县吉祥寺为例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0-20页
    1.1 研究背景第10-14页
        1.1.1 人口老龄化问题严峻第10-11页
        1.1.2 “宗教养老”兴起第11-12页
        1.1.3 宗教景区发展第12-13页
        1.1.4 宗教景区型养老空间存在的问题第13-14页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4-15页
        1.2.1 研究目的第14页
        1.2.2 研究意义第14-15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5-17页
        1.3.1 空间整合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5-16页
        1.3.2 宗教养老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6-17页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框架第17-20页
        1.4.1 研究内容第17-18页
        1.4.2 研究方法第18-19页
        1.4.3 研究框架第19-20页
第2章 宗教景区型养老空间整合概述第20-30页
    2.1 相关概念界定第20-22页
        2.1.1 宗教景区型养老第20-21页
        2.1.2 空间整合第21-22页
    2.2 宗教景区型养老空间整合的内涵第22页
    2.3 宗教景区型养老空间整合的目标第22-23页
    2.4 宗教景区型养老空间整合的理论基础第23-25页
        2.4.1 系统论第23-24页
        2.4.2 区域空间结构理论第24页
        2.4.3 空间句法理论第24-25页
    2.5 宗教景区型养老空间整合的原则第25-28页
        2.5.1 人性化原则第25-26页
        2.5.2 整体性原则第26-27页
        2.5.3 多元化原则第27页
        2.5.4 可持续性原则第27-28页
    2.6 本章小结第28-30页
第3章 宏观尺度的空间整合策略第30-52页
    3.1 功能空间要素的整合第30-37页
        3.1.1 提升宗教功能空间第31-33页
        3.1.2 优化景区服务功能空间第33-35页
        3.1.3 完善养生养老功能空间第35-36页
        3.1.4 功能空间之间的协调发展第36-37页
    3.2 文化要素的整合第37-42页
        3.2.1 宣扬宗教文化第37-38页
        3.2.2 加强宗教景区文化第38-39页
        3.2.3 提升宗教养老文化第39-41页
        3.2.4 缓解文化冲突第41-42页
    3.3 交通要素的整合第42-46页
        3.3.1 庄严肃穆的宗教交通第42-43页
        3.3.2 舒适的宗教景区交通第43-45页
        3.3.3 安全便捷的宗教养老交通第45-46页
        3.3.4 既独立又联系便利的交通系统第46页
    3.4 景观要素的整合第46-51页
        3.4.1 庄严肃穆的宗教景观第47-49页
        3.4.2 多样化的宗教景区景观第49页
        3.4.3 安全舒适的宗教养老景观第49-50页
        3.4.4 以宗教特色为中心、多元化的景观格局第50-51页
    3.5 本章小结第51-52页
第4章 基于适老性的微观尺度空间整合设计第52-60页
    4.1 老年人生理、心理及行为特点第52-53页
    4.2 适老性的功能空间整合设计第53-55页
    4.3 适老性的交通整合设计第55-57页
    4.4 适老性的景观整合设计第57-59页
    4.5 本章小结第59-60页
第5章 沙县吉祥寺空间整合第60-84页
    5.1 沙县吉祥寺概况第60-62页
        5.1.1 吉祥寺简介第60-61页
        5.1.2 吉祥寺佛教养老院简介第61-62页
    5.2 沙县吉祥寺存在问题第62-73页
        5.2.1 实地考察发现的问题第62-68页
        5.2.2 空间句法探讨存在问题第68-73页
    5.3 沙县吉祥寺空间整合策略与方法第73-81页
        5.3.1 沙县吉祥寺区域空间整合建议第73-80页
        5.3.2 沙县吉祥寺适老性的空间整合设计建议第80-81页
    5.4 本章小结第81-84页
第6章 结论第84-86页
    6.1 结论第84-85页
    6.2 研究展望第85-86页
致谢第86-88页
参考文献第88-92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第92页

论文共9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部地区农村养老模式研究--以江西省X乡为例
下一篇: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的农民政策认同问题研究--基于辉县的实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