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机的应用论文--计算机网络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

基于向量网技术的未来网络体系架构移动性设计与实现

致谢第5-6页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序言第9-13页
1 引言第13-23页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第13页
    1.2 现有网络的不足第13-15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5-19页
        1.3.1 路径优化移动IP技术第15-16页
        1.3.2 双标识分离技术第16-17页
        1.3.3 SDN技术第17-19页
    1.4 论文的研究重点和主要内容第19-20页
    1.5 论文的组织结构第20-23页
2 向量网及三标识体系架构概述第23-35页
    2.1 向量网的地址体系模型第23-25页
        2.1.1 向量网地址编码第23-24页
        2.1.2 向量网的数据交换第24-25页
    2.2 向量网包定义第25-28页
        2.2.1 向量网数据包第25-27页
        2.2.2 向量网控制包第27-28页
    2.3 三标识体系架构第28-32页
        2.3.1 身份标识(ID)第28页
        2.3.2 位置标识(Locator)第28-29页
        2.3.3 路径标识(Route)第29-30页
        2.3.4 三标识之间的映射与转换第30-32页
    2.4 向量网特点第32-34页
    2.5 本章小结第34-35页
3 未来网络体系架构移动功能设计第35-53页
    3.1 未来网络体系架构第35-37页
        3.1.1 网络平面结构第35-36页
        3.1.2 移动终端状态机第36-37页
        3.1.3 网络控制面第37页
    3.2 网络移动发现第37-40页
        3.2.1 终端移动检测第37-39页
        3.2.2 网络拓扑通告第39-40页
    3.3 路由器设计第40-48页
        3.3.1 拓扑存储第41-42页
        3.3.2 路由通告第42-44页
        3.3.3 新路径建立与软切换第44-46页
        3.3.4 路由选路算法第46-48页
    3.4 移动主机间通信的实例分析第48-50页
    3.5 本章小结第50-53页
4 未来网络体系架构网络融合设计第53-67页
    4.1 融合方案设计第53-54页
    4.2 网关设计第54-56页
    4.3 网间融合设计第56-59页
        4.3.1 网络结构第56-57页
        4.3.2 数据转发第57-58页
        4.3.3 融合数据包第58-59页
    4.4 IP网改造设计第59-62页
        4.4.1 改造方案第59-61页
        4.4.2 网关数据转发第61-62页
    4.5 网络融合的技术实现第62-65页
    4.6 本章小结第65-67页
5 未来网络体系架构仿真实现第67-85页
    5.1 实验平台简介第67-68页
        5.1.1 VMware Workstation平台简介第67页
        5.1.2 CENI平台简介第67-68页
    5.2 未来网络体系架构移动性验证第68-76页
        5.2.1 位置分配服务器第68-69页
        5.2.2 仿真方式及流程设计第69-72页
        5.2.3 仿真结果及分析第72-76页
    5.3 未来网络体系架构融合仿真第76-83页
        5.3.1 网关融合实验设计第76-80页
        5.3.2 NAT穿透实验设计第80-83页
    5.4 本章小结第83-85页
6 结论与展望第85-87页
    6.1 论文总结第85页
    6.2 未来展望第85-87页
参考文献第87-91页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91-95页
学位论文数据集第95页

论文共9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D-S证据理论的私有云入侵检测系统
下一篇:基于URL模式的网页分类算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