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1 绪论 | 第12-32页 |
1.1 引言 | 第12页 |
1.2 卟啉单分子概述 | 第12-15页 |
1.2.1 卟啉单分子简介 | 第12-14页 |
1.2.2 卟啉单分子应用及展望 | 第14-15页 |
1.3 基于卟啉单分子的自组装概述 | 第15-18页 |
1.3.1 卟啉分子自组装的简介 | 第15-16页 |
1.3.2 几种卟啉自组装方法 | 第16-17页 |
1.3.3 卟啉自组装材料的应用简介 | 第17-18页 |
1.4 基于卟啉自组装体的光催化应用研究现状 | 第18-24页 |
1.4.1 模拟自然界光合作用 | 第18-21页 |
1.4.2 光催化还原水制氢 | 第21-23页 |
1.4.3 光催化还原二氧化碳 | 第23-24页 |
1.5 本论文的研究思路、内容及创新之处 | 第24-27页 |
参考文献 | 第27-32页 |
2 一维卟啉纳米长线的可控合成及可见光光解水制氢应用 | 第32-60页 |
2.1 引言 | 第32-33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33-36页 |
2.2.1 试剂 | 第33-34页 |
2.2.2 测试仪器 | 第34页 |
2.2.3 实验步骤 | 第34-36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36-46页 |
2.3.1 一维卟啉纳米长线的合成及形貌表征 | 第36-37页 |
2.3.2 不同乳化剂浓度对组装体形貌的影响 | 第37-38页 |
2.3.3 卟啉浓度对组装体的形貌影响 | 第38-40页 |
2.3.4 不同pH值对组装体的形貌影响 | 第40-41页 |
2.3.5 粉末X射线衍射表征 | 第41-42页 |
2.3.6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表征 | 第42-43页 |
2.3.7 傅里叶红外光谱测试 | 第43页 |
2.3.8 组装体形成的动态跟踪实验 | 第43-45页 |
2.3.9 组装体的形成机理分析 | 第45-46页 |
2.4 组装体可见光光解水制氢应用及机理分析 | 第46-53页 |
2.4.1 体系pH值对产氢的影响 | 第46-47页 |
2.4.2 不同Pt负载量对产氢的影响 | 第47-48页 |
2.4.3 牺牲剂的加入量对产氢效率的影响 | 第48-49页 |
2.4.4 不同尺寸组装体产氢的差异 | 第49-51页 |
2.4.5 对照组的产氢结果 | 第51页 |
2.4.6 平均产氢量子产率的计算 | 第51-52页 |
2.4.7 组装体可见光光解水制氢机理分析 | 第52-53页 |
2.5 本章结论 | 第53-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60页 |
3 二维卟啉超薄纳米片的可控合成 | 第60-75页 |
3.1 引言 | 第60-61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61-63页 |
3.2.1 试剂 | 第61页 |
3.2.2 测试仪器 | 第61-62页 |
3.2.3 实验步骤 | 第62-63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63-70页 |
3.3.1 二维卟啉纳米片的合成及形貌表征 | 第63-64页 |
3.3.2 不同乳化剂浓度对组装体的形貌影响 | 第64-65页 |
3.3.3 不同卟啉浓度对组装体的形貌影响 | 第65-67页 |
3.3.4 不同共溶剂加入量对组装体的形貌影响 | 第67-68页 |
3.3.5 粉末X射线衍射表征 | 第68页 |
3.3.6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表征 | 第68-69页 |
3.3.7 傅里叶红外光谱测试 | 第69-70页 |
3.4 组装体的形成机理分析 | 第70-71页 |
3.5 本章结论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5页 |
4 结论与展望 | 第75-77页 |
4.1 结论 | 第75-76页 |
4.2 展望 | 第76-77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7-79页 |
致谢 | 第79-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