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英文摘要 | 第4-5页 |
缩略词表 | 第8-9页 |
1 绪论 | 第9-23页 |
1.1 前言 | 第9-10页 |
1.2 背景介绍 | 第10-20页 |
1.2.1 转座子概述 | 第10-14页 |
1.2.2 SINE转座子介绍 | 第14-17页 |
1.2.3 转座子调控基因表达模式 | 第17-19页 |
1.2.4 转座子调控机制的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0页 |
1.4 研究内容与路线 | 第20-23页 |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0-21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21-23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3-39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3-29页 |
2.1.1 实验所用材料 | 第23页 |
2.1.2 主要实验仪器 | 第23-24页 |
2.1.3 实验试剂 | 第24-25页 |
2.1.4 分析软件与工具 | 第25页 |
2.1.5 实验合成引物 | 第25-29页 |
2.2 实验方法与步骤 | 第29-39页 |
2.2.1 目的基因的扩增 | 第29-30页 |
2.2.2 凝胶电泳和DNA回收 | 第30页 |
2.2.3 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30-33页 |
2.2.4 细胞转染实验 | 第33-34页 |
2.2.5 萤光显微镜观察和图片处理 | 第34-35页 |
2.2.6 RNA提取和定量PCR | 第35-37页 |
2.2.7 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37-39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9-57页 |
3.1 Bm1、BmSE转座子影响基因表达的调控模式 | 第39-43页 |
3.1.1 Bm1、BmSE转座子正向插入调控基因表达 | 第39-42页 |
3.1.2 Bm1、BmSE转座子反向插入调控基因表达 | 第42-43页 |
3.1.3 讨论 | 第43页 |
3.2 Bm1、BmSE转座子抑制基因表达的分子机制探究 | 第43-51页 |
3.2.1 Bm1、BmSE转座子抑制基因表达不具有核心作用域 | 第43-47页 |
3.2.2 Bm1、BmSE转座子在转录后水平抑制基因表达 | 第47-50页 |
3.2.3 讨论 | 第50-51页 |
3.3 Bm1、BmSE转座子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51-57页 |
3.3.1 Bm1、BmSE转座子在家蚕基因组中的分布 | 第51-52页 |
3.3.2 Bm1、BmSE转座子在家野蚕基因组中插入频率估计 | 第52-55页 |
3.3.3 讨论 | 第55-57页 |
4 结论与展望 | 第57-59页 |
致谢 | 第59-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71页 |
附录 | 第71-78页 |
A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的论文 | 第71页 |
B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待发表的论文 | 第71-72页 |
C 第三章家蚕基因组中有完整正向转座子插入的预测基因 | 第72-74页 |
D 第三章家野蚕基因组有明显插入缺失的转座子位置信息 | 第74-77页 |
E 第三章家野蚕转座子插入缺失的Fisher精确检验结果 | 第77-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