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废水的处理与利用论文

嵌段共聚物P(AM-DMBAC)的制备及其污泥脱水研究

中文摘要第3-5页
英文摘要第5-7页
1 绪论第11-23页
    1.1 前言第11页
    1.2 絮凝剂的分类及研究现状第11-14页
        1.2.1 无机絮凝剂第11-12页
        1.2.2 有机絮凝剂第12-13页
        1.2.3 微生物絮凝剂第13页
        1.2.4 复合絮凝剂第13-14页
    1.3 有机高分子絮凝剂的作用机理第14-15页
        1.3.1 桥联作用第14页
        1.3.2 吸附基团的键合作用第14-15页
        1.3.3 电中和作用第15页
        1.3.4 网捕卷扫作用第15页
        1.3.5 与水中溶解物发生物理化学作用第15页
    1.4 聚丙烯酰胺类有机高分子絮凝剂第15-16页
    1.5 疏水改性聚丙烯酰胺的聚合方法第16-19页
    1.6 表面活性单体制备HAPAM第19-20页
    1.7 课题研究背景、意义及内容第20-23页
        1.7.1 研究背景和意义第20-21页
        1.7.2 研究目的和内容第21页
        1.7.3 技术路线第21-23页
2 单体竞聚率及共聚物的序列长度分布第23-37页
    2.1 前言第23页
    2.2 实验部分第23-25页
        2.2.1 实验药剂第23-24页
        2.2.2 实验仪器第24页
        2.2.3 实验方法第24-25页
    2.3 竞聚率及序列长度分布的计算方法第25-27页
        2.3.1 单体竞聚率的计算方法第25-26页
        2.3.2 共聚物组成曲线图的绘制方法第26-27页
        2.3.3 共聚物序列长度分布的计算方法第27页
    2.4 结果与讨论第27-35页
        2.4.1 单体竞聚率的结果与分析第27-32页
        2.4.2 共聚物组成曲线的结果与分析第32-33页
        2.4.3 共聚物序列长度分布的结果与分析第33-35页
    2.5 本章小结第35-37页
3 阳离子聚丙烯酰胺絮凝剂PAB的合成第37-55页
    3.1 前言第37页
    3.2 实验部分第37-41页
        3.2.1 实验药剂第37-38页
        3.2.2 实验仪器第38-39页
        3.2.3 实验方法第39-41页
    3.3 单因素实验结果与讨论第41-48页
        3.3.1 总单体质量分数对合成PAB的影响第41-42页
        3.3.2 引发剂用量对合成PAB的影响第42-43页
        3.3.3 增溶剂尿素对合成PAB的影响第43-44页
        3.3.4 络合剂EDTA-2Na对合成PAB的影响第44-45页
        3.3.5 反应体系p H对合成PAB的影响第45-46页
        3.3.6 紫外光照时间对合成PAB的影响第46-47页
        3.3.7 阳离子单体摩尔比对合成PAB的影响第47-48页
    3.4 响应面实验结果与讨论第48-52页
        3.4.1 响应面实验设计与结果第48-50页
        3.4.2 响应面实验结果讨论第50-52页
    3.5 本章小结第52-55页
4 PAB结构和组成的表征分析第55-61页
    4.1 前言第55页
    4.2 实验部分第55-56页
        4.2.1 实验药剂第55页
        4.2.2 实验仪器第55页
        4.2.3 实验方法第55-56页
    4.3 PAB的结构表征第56-60页
        4.3.1 红外光谱结果与分析第56-57页
        4.3.2 核磁共振氢谱结果与分析第57-58页
        4.3.3 差热-热重结果与分析第58-60页
    4.4 本章小结第60-61页
5 PAB的絮凝性能研究第61-75页
    5.1 前言第61页
    5.2 实验部分第61-66页
        5.2.1 实验材料第61-62页
        5.2.2 实验仪器第62-63页
        5.2.3 实验方法第63-66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66-73页
        5.3.1 絮凝剂序列结构分布和使用量对污泥脱水性能的影响第66-69页
        5.3.2 絮凝剂序列结构分布对污泥溶解性胞外聚合物的影响第69-70页
        5.3.3 絮凝剂序列结构分布对污泥形态特征的影响第70-73页
    5.4 本章小结第73-75页
6 结论与展望第75-77页
    6.1 结论第75-76页
    6.2 展望第76-77页
致谢第77-79页
参考文献第79-87页
附录第87页
    A.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第87页
    B.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获奖情况第87页

论文共8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三峡库区澎溪河流域消落带土壤磷赋存形态及吸附特性研究
下一篇:赣江南昌段近岸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形态时空动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