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循环模式引导下的村庄规划研究--以迁西县上营乡上青山口村为例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目录 | 第7-9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9-17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9-10页 |
1.1.1 中国城镇化发展战略 | 第9页 |
1.1.2 农村人居环境建设 | 第9页 |
1.1.3 村庄规划、建设面临的困境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 | 第10-13页 |
1.2.1 国外农村规划建设发展状况 | 第10-11页 |
1.2.2 国内农村规划建设发展状况 | 第11-12页 |
1.2.3 国内农村中微循环模式研究应用状况 | 第12页 |
1.2.4 国内农村微循环典型实例 | 第12-13页 |
1.3 研究意义与目的 | 第13页 |
1.3.1 研究意义 | 第13页 |
1.3.2 研究目的 | 第13页 |
1.4 研究对象及范围 | 第13-14页 |
1.4.1 研究对象 | 第13-14页 |
1.4.2 研究范围 | 第14页 |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 第14-16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5.2 研究路线 | 第15页 |
1.5.3 研究框架 | 第15-16页 |
1.6 本章小结 | 第16-17页 |
第二章 基本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 | 第17-21页 |
2.1 基本概念界定 | 第17-18页 |
2.2 相关理论 | 第18-20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0-21页 |
第三章 微冲击模式子系统在村庄规划建设中的应用 | 第21-24页 |
3.1 雨水的收集与利用 | 第21页 |
3.2 垃圾、污水的降解 | 第21-22页 |
3.3 庭院微绿化 | 第22页 |
3.4 农宅微更生 | 第22-23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第四章 微能源模式子系统在村庄规划建设中的应用 | 第24-44页 |
4.1 微能源与农宅设计一体化 | 第24-37页 |
4.1.1 遮阳技术的应用 | 第25-29页 |
4.1.2 采光技术的应用 | 第29-31页 |
4.1.3 通风技术的应用 | 第31-32页 |
4.1.4 制冷技术的应用 | 第32-35页 |
4.1.5 采暖方式的应用 | 第35-37页 |
4.2 微能源与分布式光伏发电 | 第37-42页 |
4.2.1 分布式光伏发电 | 第37-39页 |
4.2.2 可行性分析 | 第39-42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42-44页 |
第五章 微交通模式子系统在村庄规划建设中的应用 | 第44-47页 |
5.1 微交通与道路交通布局 | 第44页 |
5.2 微交通与电动能源交通工具 | 第44-46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六章 案例分析 | 第47-56页 |
6.1 现状概况与分析评价 | 第47-50页 |
6.1.1 现状条件 | 第47-49页 |
6.1.2 分析评价 | 第49-50页 |
6.2 理想微循环模式村庄规划 | 第50-54页 |
6.3 理想微循环模式村庄综合效益分析 | 第54-55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结语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2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2-63页 |
作者简历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附录 | 第65-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