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9页 |
1.1 引言 | 第9-11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1-17页 |
1.2.1 抗震分析理论的发展 | 第11-12页 |
1.2.2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理论 | 第12-14页 |
1.2.3 基于性能抗震设计的必要性 | 第14-17页 |
1.3 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7-18页 |
1.4 本章小结 | 第18-19页 |
第二章 高烈度区RC框架层间位移角控制存在的问题 | 第19-24页 |
2.1 RC框架结构抗震设计的基本理念 | 第19-20页 |
2.2 各国规范对层间位移角的要求 | 第20-22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2-24页 |
第三章 选用Perforrm-3D软件分析RC框架的基本原理 | 第24-32页 |
3.1 Perform-3d软件介绍 | 第24-25页 |
3.2 材料五折线骨架曲线-YULRX | 第25-26页 |
3.3 Perform-3d的宏观单元模型选取 | 第26-29页 |
3.3.1 弦转角模型 | 第27页 |
3.3.2 塑性铰 | 第27-28页 |
3.3.3 纤维模型 | 第28-29页 |
3.4 梁柱杆件组装单元模型选取 | 第29-31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四章 算例模型的建立与小震弹性分析 | 第32-42页 |
4.1 引言 | 第32页 |
4.2 四层框架结构模型的建立 | 第32-37页 |
4.2.1 多遇地震分析软件选用 | 第32页 |
4.2.2 选取模型的原则 | 第32-33页 |
4.2.3 模型设计思路 | 第33-35页 |
4.2.4 框架模型截面的确定 | 第35-37页 |
4.3 结构计算及配筋结果 | 第37-41页 |
4.3.1 结构计算结果分析 | 第37-40页 |
4.3.2 构件配筋结果 | 第40-4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五章 算例模型的中、大震弹塑性分析 | 第42-74页 |
5.1 Perform-3D非线性模型建立 | 第42-49页 |
5.1.1 混凝土的本构模型 | 第42-43页 |
5.1.2 钢筋的本构模型 | 第43-44页 |
5.1.3 梁、柱构件单元模型选取 | 第44-46页 |
5.1.4 极限状态设置 | 第46-49页 |
5.2 模型基本信息对比 | 第49-50页 |
5.3 地震波的选取 | 第50-54页 |
5.4 弹塑性结果分析 | 第54-73页 |
5.4.1 能量耗散 | 第54-57页 |
5.4.2 层间位移角 | 第57-59页 |
5.4.3 基底剪力 | 第59-60页 |
5.4.4 梁柱构件的性能状态 | 第60-73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第六章 对RC框架结构层间位移角设置的建议 | 第74-76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76-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1页 |
致谢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