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导论 | 第8-14页 |
0.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8-9页 |
0.2 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0.3 研究思路与基本框架 | 第12页 |
0.4 研究方法 | 第12页 |
0.5 可能存在的创新与不足 | 第12-14页 |
第一章 从作为知识的科学到作为实践的科学 | 第14-18页 |
1.1 作为知识的科学——表象主义的科学观 | 第14-15页 |
1.2 实践转向、SSK 与后 SSK | 第15-16页 |
1.3 作为实践的科学——皮克林的“实践转向” | 第16-18页 |
第二章 皮克林的科学实践观 | 第18-23页 |
2.1 语境中的机会主义 | 第18-19页 |
2.2 实践的冲撞 | 第19-21页 |
2.2.1 操作性语言描述 | 第19-20页 |
2.2.2 真实时间中的瞬间突现 | 第20页 |
2.2.3 后人类主义 | 第20-21页 |
2.3 皮克林科学实践观的意义 | 第21-23页 |
第三章 库恩对皮克林科学实践研究的影响 | 第23-32页 |
3.1 库恩与科学哲学的实践转向 | 第23-24页 |
3.2 皮克林对库恩思想的吸收 | 第24-28页 |
3.2.1 学术经历与视角 | 第24-25页 |
3.2.2 研究方法 | 第25-28页 |
3.3 皮克林对库恩重要概念的解读 | 第28-32页 |
3.3.1 范式与常规科学 | 第28-30页 |
3.3.2 不可通约性 | 第30-32页 |
第四章 皮克林实践转向的根源及意义分析 | 第32-38页 |
4.1 以利益模式解释科学知识增长 | 第32-34页 |
4.1.1 科学的研究传统 | 第32-33页 |
4.1.2 共生论 | 第33-34页 |
4.1.3 语境中的机会主义 | 第34页 |
4.2 利益模式的困境与皮克林的拓展 | 第34-36页 |
4.3 实践研究的意义 | 第36-38页 |
4.3.1 科学知识增长的动力机制 | 第36-37页 |
4.3.2 对客观性与相对性、实在论与反实在论的新理解 | 第37-38页 |
结语 | 第38-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43-44页 |
致谢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