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北地区页岩气聚集条件及资源潜力评价
中文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前言 | 第11-22页 |
1.1 选题背景与项目依托 | 第11-12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1-12页 |
1.1.2 项目依托 | 第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7页 |
1.2.1 国外页岩气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2 国内页岩气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1.3 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17页 |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1.5 完成工作量 | 第19-20页 |
1.6 创新点 | 第20-22页 |
2 湘西北地区页岩气发育地质背景 | 第22-32页 |
2.1 地层发育 | 第22-24页 |
2.1.1 震旦系 | 第22页 |
2.1.2 寒武系 | 第22-23页 |
2.1.3 奥陶系 | 第23-24页 |
2.1.4 志留系 | 第24页 |
2.2 构造特征 | 第24-25页 |
2.3 沉积环境 | 第25-32页 |
2.3.1 早寒武世 | 第26-28页 |
2.3.2 早志留世 | 第28-32页 |
3 湘西北地区页岩气聚集条件分析 | 第32-65页 |
3.1 页岩空间展布 | 第32-36页 |
3.1.1 页岩厚度 | 第32-34页 |
3.1.2 页岩埋深 | 第34-36页 |
3.2 有机地球化学特征 | 第36-47页 |
3.2.1 干酪根类型和显微组分 | 第36-37页 |
3.2.2 有机碳含量 | 第37-42页 |
3.2.3 有机质成熟度 | 第42-46页 |
3.2.4 有机质分布特征 | 第46-47页 |
3.3 页岩储层特征 | 第47-61页 |
3.3.1 页岩矿物学特征 | 第47-54页 |
3.3.2 页岩储集物性 | 第54-61页 |
3.4 聚集条件综合分析 | 第61-65页 |
3.4.1 聚集条件分析 | 第61-63页 |
3.4.2 聚集模式 | 第63-65页 |
4 湘西北地区页岩含气性分析 | 第65-91页 |
4.1 页岩含气量分析方法 | 第65-68页 |
4.1.1 现场解析法 | 第65-67页 |
4.1.2 等温吸附法 | 第67-68页 |
4.2 参数井含气特征 | 第68-82页 |
4.2.1 常页1井 | 第68-73页 |
4.2.2 永页1井 | 第73-76页 |
4.2.3 含气参数对比分析 | 第76-77页 |
4.2.4 解吸气成分及成因 | 第77-82页 |
4.3 含气量主控因素 | 第82-91页 |
4.3.1 吸附气含量影响因素 | 第83-88页 |
4.3.2 游离气含量影响因素 | 第88-90页 |
4.3.3 主控因素定量分析 | 第90-91页 |
5 湘西北地区页岩气有利区优选 | 第91-99页 |
5.1 有利区优选方法及标准 | 第91-93页 |
5.2 地质信息递进叠合有利区 | 第93-95页 |
5.2.1 牛蹄塘组有利区 | 第93页 |
5.2.2 龙马溪组有利区 | 第93-94页 |
5.2.3 有利区综合分析 | 第94-95页 |
5.3 有利区页岩含气有效性 | 第95-99页 |
6 湘西北地区页岩气资源潜力评价 | 第99-111页 |
6.1 类比法计算资源量 | 第99-102页 |
6.1.1 类比法原理 | 第99-100页 |
6.1.2 类比模型及参数选择 | 第100-101页 |
6.1.3 资源量计算结果 | 第101-102页 |
6.2 概率体积法计算资源量 | 第102-109页 |
6.2.1 概率体积法原理 | 第102-104页 |
6.2.2 评价参数厘定 | 第104页 |
6.2.3 资源量计算结果 | 第104-109页 |
6.3 特尔菲综合分析法 | 第109-110页 |
6.4 合理性分析 | 第110-111页 |
7 结论 | 第111-114页 |
参考文献 | 第114-119页 |
致谢 | 第119-120页 |
附录 | 第12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