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经济作物论文--棉论文

海岛棉H276A雄性不育的细胞学与分子生物学基础研究

摘要第4-7页
ABSTRACT第7-9页
缩略词第10-16页
1 前言第16-34页
    1.1 植物CMS细胞学研究第16-20页
        1.1.1 植物花药发育过程第16-18页
        1.1.2 植物CMS细胞学败育特征第18-20页
    1.2 植物CMS与线粒体基因组第20-29页
        1.2.1 植物线粒体基因组第20-22页
        1.2.2 植物CMS与线粒体嵌合基因第22-23页
        1.2.3 与植物CMS相关的线粒体未知序列第23-27页
        1.2.4 植物CMS与线粒体基因RNA编辑第27页
        1.2.5 植物CMS作用的分子机制第27-28页
        1.2.6 植物CMS的育性恢复机制第28-29页
    1.3 植物CMS转录组学研究第29-31页
        1.3.1 转录组学研究方法第29-30页
        1.3.2 转录组测序在植物CMS研究中的应用第30-31页
    1.4 棉花CMS研究进展第31-33页
        1.4.1 棉花CMS细胞学败育研究第31页
        1.4.2 棉花CMS线粒体基因组研究第31-32页
        1.4.3 棉花CMS转录组学研究第32-33页
    1.5 本研究目的与意义第33-34页
2 棉花不育系H276A小孢子败育的细胞学观察第34-46页
    2.1 材料和方法第34-36页
        2.1.1 研究材料第34页
        2.1.2 实验仪器和试剂第34页
        2.1.3 花器官形态学观察第34-35页
        2.1.4 石蜡切片的制备第35页
        2.1.5 透射电镜的制备第35-36页
        2.1.6 线粒体复合体活性测定第36页
    2.2 结果与分析第36-44页
        2.2.1 H276A/H276B花器官形态特征观察第36-37页
        2.2.2 H276A/H276B花药发育过程比较分析第37-39页
        2.2.3 H276A/H276B叶片及花药超微结构观察第39-43页
        2.2.4 H276A/H276B花药线粒体复合体活性比较第43-44页
    2.3 讨论第44-46页
        2.3.1 棉花CMS败育的细胞学特征第44页
        2.3.2 棉花CMS败育的线粒体结构特征第44-45页
        2.3.3 棉花CMS败育的线粒体复合体活性第45-46页
3 棉花不育系和保持系线粒体基因RFLP及转录本比较分析第46-63页
    3.1 材料和方法第46-56页
        3.1.1 研究材料第46-47页
        3.1.2 主要的试剂和实验仪器第47页
        3.1.3 总DNA的提取与纯化第47-48页
        3.1.4 总RNA提取与纯化第48-49页
        3.1.5 核酸杂交探针的制备第49-52页
        3.1.6 Southern blot分析第52-55页
        3.1.7 RNA blot分析第55-56页
    3.2 结果与分析第56-60页
        3.2.1 H276A/H276B总DNA和总RNA检测第56-57页
        3.2.2 核酸杂交探针的制备第57-58页
        3.2.3 H276A/H276B线粒体基因RFLP比较分析第58-60页
        3.2.4 H276A/H276B线粒体基因转录本分析第60页
    3.3 讨论第60-63页
        3.3.1 棉花CMS系及其保持系线粒体基因组比较研究第60-61页
        3.3.2 棉花CMS相关基因的线粒体基因转录本特征第61-63页
4 棉花线粒体基因COX3全长转录本分析第63-73页
    4.1 材料与方法第63-66页
        4.1.1 研究材料第63页
        4.1.2 cDNA合成第63页
        4.1.3 cox3基因扩增、克隆及测序第63-64页
        4.1.4 RNA编辑分析第64页
        4.1.5 荧光定量分析第64-65页
        4.1.6 CR-RT-PCR (RNA环化)第65-66页
    4.2 结果与分析第66-72页
        4.2.1 H276A/H276B cox3基因蛋白编码区序列分析第66-68页
        4.2.2 H276A/H276B cox3基因相对表达量分析第68-69页
        4.2.3 H276A/H276B cox3基因转录本起始位点和终止位点获得第69-72页
    4.3 讨论第72-73页
5 棉花不育胞质ATP合成酶基因分析及不育胞质分子标签的开发第73-88页
    5.1 材料与方法第73-76页
        5.1.1 研究材料第73-74页
        5.1.2 ATP合成酶基因比较分析第74-75页
        5.1.3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第75-76页
    5.2 结果与分析第76-86页
        5.2.1 H276A、H276B及F1代ATP合成酶基因序列分析第76-77页
        5.2.2 H276A、H276B及F1代ATP合成酶基因RNA blot分析第77-78页
        5.2.3 H276A、H276B及F1代ATP合成酶基因RNA编辑分析第78-82页
        5.2.4 H276A、H276B及F1代ATP合成酶基因相对表达量分析第82-84页
        5.2.5 棉花雄性不育胞质相关的分子标记开发第84-86页
    5.3 讨论第86-88页
        5.3.1 棉花线粒体基因RNA编辑分析第86-87页
        5.3.2 棉花MSC分子标记的应用第87-88页
6 棉花不育系H276A及其保持系H276B花药转录组学比较分析第88-109页
    6.1 材料与方法第88-91页
        6.1.1 植物材料第88页
        6.1.2 转录组测序RNA提取第88页
        6.1.3 cDNA文库构建及Illumina测序第88-89页
        6.1.4 与参考基因组比对及新转录本预测第89-90页
        6.1.5 基因表达量分析第90页
        6.1.6 差异表达基因检测第90-91页
        6.1.7 差异表达基因GO功能分析第91页
        6.1.8 差异表达基因KEGG Pathway功能分析第91页
        6.1.9 转录组测序结果qRT-PCR验证第91页
    6.2 结果与分析第91-106页
        6.2.1 转录组测序总RNA质量检测第91-93页
        6.2.2 转录组测序质量分析第93-94页
        6.2.3 差异表达基因分析第94-96页
        6.2.4 差异表达基因的GO分析第96页
        6.2.5 差异表达基因的KEGG pathway分析第96-100页
        6.2.6 与柠檬酸循环相关的DEGs第100-101页
        6.2.7 与电子传递链和氧化磷酸化相关的DEGs第101页
        6.2.8 与糖酵解相关的DEGs第101-102页
        6.2.9 与PPR相关的DEGs第102-103页
        6.2.10 与转录因子相关的DEGs第103页
        6.2.11 qRT-PCR验证第103-106页
    6.3 讨论第106-109页
        6.3.1 能量缺失与CMS第106页
        6.3.2 MYB转录因子异常表达与CMS第106-107页
        6.3.3 PPR蛋白编码基因第107页
        6.3.4 其它差异表达基因第107-109页
7 全文结论与讨论第109-112页
    7.1 主要结论第109-110页
    7.2 本研究的创新点第110页
    7.3 问题与展望第110-112页
参考文献第112-127页
附录第127-138页
致谢第138-139页
研究生期间科研和论文发表情况第139页

论文共13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不同基因型小麦锌强化效应研究
下一篇:乙烯抑制苹果轮纹病菌诱导的MAPK-WRKY33免疫信号途径的分子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