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情商培养课程研究
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导论 | 第11-36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11-17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11-14页 |
(二) 研究对象 | 第14-16页 |
(三) 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二、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 第17-29页 |
(一) 国内外情商理论的研究 | 第17-23页 |
(二) 国内外情商测评的研究 | 第23-26页 |
(三) 国外关于情商作用的研究 | 第26-29页 |
(四) 已有研究的不足与分析 | 第29页 |
三、主要概念界定 | 第29-32页 |
(一) 情商 | 第29-30页 |
(二) 情商特质 | 第30页 |
(三) 情商测评 | 第30-31页 |
(四) 情商培养 | 第31页 |
(五) 情商培养课程 | 第31-32页 |
四、研究思路、方法及创新之处 | 第32-36页 |
(一) 研究思路 | 第32-34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34-35页 |
(三) 研究创新之处 | 第35-36页 |
第一章 大学生情商培养的历史源起及国内外经验 | 第36-53页 |
一、大学生情商培养的历史源起 | 第36-38页 |
(一) 源于高校中的心理咨询与心理健康教育 | 第36-37页 |
(二) 源于职场中的情商培训 | 第37-38页 |
二、大学生情商培养的国内外经验 | 第38-53页 |
(一) 国外高校情商培养的概况 | 第38-46页 |
(二) 国内高校情商培养的现状与问题 | 第46-53页 |
第二章 大学生情商培养必要性的现实检验 | 第53-86页 |
一、大学生情商现状测评 | 第53-77页 |
(一) 情商测评的目的与功能 | 第53页 |
(二) 情商测评工具的编制 | 第53-60页 |
(三) 正式量表的测量学检验 | 第60-64页 |
(四) 大学生情商测评的实施 | 第64-65页 |
(五) 大学生情商测评结果与分析 | 第65-77页 |
二、大学生情商培养需求调查 | 第77-86页 |
(一) 调查目的 | 第77-78页 |
(二) 调查方法 | 第78-83页 |
(三) 调查结果分析 | 第83-86页 |
第三章 大学生情商培养课程设计的理论基础 | 第86-103页 |
一、情商培养的理论支撑 | 第86-95页 |
(一) 哲学基础 | 第86-89页 |
(二) 心理学基础 | 第89-92页 |
(三) 社会学基础 | 第92-95页 |
二、情商培养课程设计的理论指导 | 第95-103页 |
(一) 巴昂的情商理论 | 第95-97页 |
(二) 泰勒的课程理论 | 第97-99页 |
(三) 杜威的课程理论 | 第99-100页 |
(四) 多尔的课程理论 | 第100-103页 |
第四章 大学生情商培养课程设计的基本理念 | 第103-115页 |
一、大学生情商培养课程目标的确立 | 第103-111页 |
(一) 大学生情商培养课程目标制定的依据 | 第104-108页 |
(二) 大学生情商培养课程目标的功能取向 | 第108-111页 |
二、大学生情商培养课程设计的基本原则 | 第111-115页 |
(一) 课程地位的基础性原则 | 第111-112页 |
(二) 课程内容的适切性原则 | 第112页 |
(三) 教学过程的互动性原则 | 第112-113页 |
(四) 课程资源的开放性原则 | 第113页 |
(五) 课程评价的多元性原则 | 第113-115页 |
第五章 大学生情商培养课程的内容设置 | 第115-129页 |
一、大学生情商培养课程内容选择的基本要求 | 第115-119页 |
(一) 具备足够的理论支撑 | 第116-117页 |
(二) 符合大学生的现实需求与兴趣 | 第117页 |
(三) 注重内容本身的可接受性 | 第117-118页 |
(四) 突显课程内容的应用性 | 第118-119页 |
二、大学生情商培养课程内容的组织逻辑 | 第119-129页 |
(一) 以巴昂情商理论主导的课程内容结构 | 第119-121页 |
(二) 以大学生情商现状主导的课程内容结构 | 第121-129页 |
第六章 大学生情商培养课程实施的基本策略 | 第129-151页 |
一、大学生情商培养的课程形态 | 第129-133页 |
(一) 系统性的必修课程 | 第130-131页 |
(二) 灵活性的选修课程 | 第131-132页 |
(三) 综合性的学科渗透课程 | 第132-133页 |
二、大学生情商培养课程的主要教学方法 | 第133-144页 |
(一) 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 | 第134-137页 |
(二) 以情境体验为主的教学方法 | 第137-141页 |
(三) 以探究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 | 第141-144页 |
三、大学生情商培养课程的课堂教学实施方案举例 | 第144-151页 |
第七章 大学生情商培养课程的资源保障 | 第151-166页 |
一、教师队伍建设 | 第151-159页 |
(一) 重视专业化情商教师的培训 | 第152-153页 |
(二) 制定完善的情商教师培训方案 | 第153-156页 |
(三) 采取有效的教师培训途径与方法 | 第156-158页 |
(四) 建立健全相关的培训保障机制 | 第158-159页 |
二、课程资源开发 | 第159-166页 |
(一) 建立情商培养课程资源开发的激励机制 | 第160-161页 |
(二) 形成情商培养课程资源开发的网络 | 第161-162页 |
(三) 建立情商培养课程资源库 | 第162-166页 |
第八章 大学生情商培养课程的评价与完善 | 第166-184页 |
一、课程的效果评价 | 第167-178页 |
(一) 注重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形成性评价 | 第167-171页 |
(二) 加强课程结束时的终结性评价 | 第171-175页 |
(三) 开展日常表现的跟踪考查 | 第175-178页 |
二、课程的效果反馈与完善 | 第178-184页 |
(一) 反馈情商培养课程的效果 | 第179-180页 |
(二) 改进情商培养课程的实施 | 第180-184页 |
结束语 | 第184-186页 |
参考文献 | 第186-192页 |
附录 | 第192-201页 |
附录一: 高校大学生情商测试量表(预测版) | 第192-196页 |
附录二: 高校大学生情商测试量表(正式版) | 第196-199页 |
附录三: 大学生访谈提纲 | 第199-200页 |
附录四: 教师访谈提纲 | 第200-201页 |
致谢 | 第201-202页 |
读博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2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