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7-40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7-25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7-24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24-25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5-35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25-30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30-34页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第34-35页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35-38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35-37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37-38页 |
1.4 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38-40页 |
第2章 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 第40-63页 |
2.1 概念界定 | 第40-44页 |
2.1.1 农村居民养老保险 | 第40-41页 |
2.1.2 农居保财政补贴政策 | 第41-43页 |
2.1.3 福利效应 | 第43-44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44-54页 |
2.2.1 福利效应理论 | 第44-46页 |
2.2.2 底线公平理论 | 第46-48页 |
2.2.3 分配正义理论 | 第48-50页 |
2.2.4 行为选择理论 | 第50-51页 |
2.2.5 外部效应理论 | 第51-54页 |
2.3 分析框架 | 第54-62页 |
2.3.1 农居保财政补贴保障生活效应的作用机理分析 | 第54-55页 |
2.3.2 农居保财政补贴调节分配效应的作用机理分析 | 第55-57页 |
2.3.3 农居保财政补贴促进消费效应的作用机理分析 | 第57-59页 |
2.3.4 农居保财政补贴激励参保缴费效应的作用机理分析 | 第59-6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第3章 农居保财政补贴政策的演进与现状分析 | 第63-80页 |
3.1 农居保财政补贴政策的演进分析 | 第63-71页 |
3.1.1 老农保财政补贴缺位缺失阶段 | 第63-66页 |
3.1.2 新农保财政补贴探索发展阶段 | 第66-70页 |
3.1.3 农居保财政补贴统一确立阶段 | 第70-71页 |
3.2 农居保财政补贴政策的现状分析 | 第71-79页 |
3.2.1 财政补贴支持力度不够,实际保障水平比较低 | 第71-73页 |
3.2.2 财政补贴地区投入不均,收入分配调节不到位 | 第73-76页 |
3.2.3 财政补贴可持续性不强,促进消费作用不显著 | 第76-77页 |
3.2.4 财政补贴激励效果不佳,农民参保缴费不理想 | 第77-79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79-80页 |
第4章 农居保财政补贴保障生活效应的测算与分析——以长沙市为例 | 第80-96页 |
4.1 农居保财政补贴保障水平测算 | 第80-85页 |
4.1.1 基本假设 | 第80-81页 |
4.1.2 基于替代率的农居保财政补贴“保基本”效应测算 | 第81-82页 |
4.1.3 农居保财政补贴的替代率测算 | 第82页 |
4.1.4 替代率测算结果分析 | 第82-85页 |
4.2 需求角度的农居保财政补贴保障水平适度下限测算 | 第85-90页 |
4.2.1 长沙市农居保财政补贴政策的实施情况 | 第85-86页 |
4.2.2 农居保财政补贴适度水平测算方法 | 第86-87页 |
4.2.3 测算模型构建 | 第87页 |
4.2.4 数据选取与下限水平测算 | 第87-90页 |
4.3 供给角度的农居保财政补贴理论水平预测 | 第90-93页 |
4.3.1 养老金供给的精算模型 | 第90-91页 |
4.3.2 养老金供给理论水平测算 | 第91-92页 |
4.3.3 养老金供给理论水平与适度水平的比较 | 第92-93页 |
4.4 实现农居保财政补贴“保基本”目标的改革情景模拟 | 第93-96页 |
4.4.1 模拟思路 | 第93-94页 |
4.4.2 参数调整与结果预测 | 第94-95页 |
4.4.3 结论与建议 | 第95-96页 |
第5章 农居保财政补贴调节分配效应的测算与分析 | 第96-113页 |
5.1 农居保财政补贴地区间分配效应的测算 | 第96-105页 |
5.1.1 农居保财政补贴地区间分配的基本现状 | 第96-98页 |
5.1.2 农居保财政补贴地区间分配效应的微观测算 | 第98-99页 |
5.1.3 农居保财政补贴地区间分配效应的预测模型 | 第99-101页 |
5.1.4 农居保财政补贴地区间分配效应的预测结果 | 第101-105页 |
5.2 农居保财政补贴代际间分配效应的测算 | 第105-112页 |
5.2.1 参数假设与模型测算 | 第105-107页 |
5.2.2 农居保财政补贴代际间分配效应的测算结果 | 第107-112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112-113页 |
第6章 农居保财政补贴促进消费效应的测算与分析 | 第113-125页 |
6.1 数据说明及变量描述 | 第113-114页 |
6.1.1 数据来源 | 第113-114页 |
6.1.2 变量选取 | 第114页 |
6.2 模型构建与检验方法 | 第114-116页 |
6.2.1 理论建模 | 第114-115页 |
6.2.2 模型选择 | 第115-116页 |
6.2.3 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的Hausman检验 | 第116页 |
6.3 农居保财政补贴促进消费效应的模型估计 | 第116-123页 |
6.3.1 关键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 第116-118页 |
6.3.2 整体家庭样本的消费效应 | 第118-119页 |
6.3.3 不同参保家庭样本的消费效应 | 第119-121页 |
6.3.4 对不同收入阶层农民消费的影响 | 第121-122页 |
6.3.5 对不同地区农民消费的影响 | 第122-123页 |
6.4 实证结果分析与本章小结 | 第123-125页 |
第7章 农居保财政补贴对农民参保缴费激励效应的测算与分析 | 第125-139页 |
7.1 农居保财政补贴激励效应测算的研究设计 | 第125-128页 |
7.1.1 研究说明与数据来源 | 第125-126页 |
7.1.2 调查流程及问卷设计 | 第126页 |
7.1.3 农居保财政补贴政策下农民参保缴费选择说明 | 第126-128页 |
7.2 农居保财政补贴激励效应的测算模型 | 第128-133页 |
7.2.1 受试农民时间偏好的估计方法 | 第128-130页 |
7.2.2 两县农民时间偏好的估计结果 | 第130页 |
7.2.3 贴现效用模型构建 | 第130-131页 |
7.2.4 农民参保行为描述与变量设置 | 第131-133页 |
7.3 农居保财政补贴激励效应的测算结果 | 第133-138页 |
7.3.1 农民参保缴费行为模拟 | 第133页 |
7.3.2 模型参数校准 | 第133-134页 |
7.3.3 模拟结果 | 第134-138页 |
7.4 本章小结 | 第138-139页 |
第8章 对策建议、研究结论与研究展望 | 第139-147页 |
8.1 对策建议 | 第139-144页 |
8.1.1 加大财政补贴支持力度,提高农民养老保障水平 | 第139-140页 |
8.1.2 平衡财政补贴地区差距,加强收入分配调节作用 | 第140-141页 |
8.1.3 加强财政补贴可持续性,提升参保农民消费水平 | 第141-143页 |
8.1.4 增强财政补贴激励作用,促进农民积极参保缴费 | 第143-144页 |
8.2 研究结论 | 第144-146页 |
8.3 研究展望 | 第146-147页 |
参考文献 | 第147-159页 |
致谢 | 第159-160页 |
附录A 在学期间的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清单 | 第160-161页 |
附录B 《居民时间偏好与风险偏好问卷调查》 | 第161-1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