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玉米(玉蜀黍)论文

不同玉米品种水分利用效率的差异及其生理学机制

中文摘要第3-5页
英文摘要第5页
第一篇 文献综述第9-27页
    §1 我国水资源状况及研究玉米水分利用效率的意义第9-10页
    §2 水分利用率的内涵及范畴第10-11页
        2.1 单叶水平上的WUE第10页
        2.2 作物群体的水分利用率第10页
        2.3 产量水平上的水分利用率第10-11页
        2.4 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上的水分利用率第11页
    §3 植物水分利用率的种间和品种间差异第11-13页
        3.1 植物种和品种间需水量的差异第11-12页
        3.2 不同种及品种间WUE的差异第12-13页
    §4 环境条件及栽培措施对水分利用率的影响第13-16页
        4.1 环境条件对WUE的影响第13-15页
        4.2 栽培措施对WUE的影响第15-16页
    §5 不同种及品种间水分利用率差异的生理学机制第16-22页
        5.1 根系的适应性生长及形态解剖学特点对WUE的影响第16-17页
        5.2 叶表面形态及解剖学特点对WUE的影响第17-18页
        5.3 CO_2同化方式的不同对WUE的影响第18-19页
        5.4 植物的耐旱机制与WUE的关系第19-22页
    §6 提高WUE的遗传生理学基础第22-24页
        6.1 根系的可塑性生长及根系缺水的滞后作用和缺水后的补偿生长第22页
        6.2 根土收缩产生的自放大效应和根系提水现象可维持根在干土中的吸水第22-23页
        6.3 根源信号ABA对气孔开闭的调节第23-24页
    §7 植物根叶复水后的超额补偿效应和根源信号理论的成功应用第24-25页
        7.1 关于调亏灌溉的概念及理论基础第24页
        7.2 控制性作物根系分区交替灌溉的理论及实践第24-25页
    §8 提高作物WUE还需解决的问题第25页
        8.1 水分—产量转化的动态过程和转化效率的计算及节水调控机理第25页
        8.2 作物水分—养分—产量关系来确定最佳水肥耦合模式和水肥调控模式第25页
    §9 结语第25-27页
第二篇 试验研究第27-57页
    第1章: 试验设计及技术路线第27-29页
        §1 盆栽控水试验研究玉米不同品种WUE的差异性第27页
        §2 水培试验:品种间WUE差异的生理原因分析第27页
        §3 大田试验第27-29页
    第2章: 测试项目及方法第29-30页
        §1 产量水平水分利用效率的测定第29页
        §2 单叶水平水分利用效率的测定第29页
        §3 植株生长指标的测定第29页
        §4 叶片水分关系测定第29页
        §5 根系导水率测定第29-30页
    第3章: 结果与分析第30-54页
        §1 盆栽控水试验条件下玉米品种间水分利用效率的差异第30-38页
            1.1 苗期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玉米品种间WUE的差异第30-32页
            1.2 拔节期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不同品种间WUE的差异第32-33页
            1.3 孕穗期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玉米品种间WUE的差异第33-35页
            1.4 灌浆期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玉米品种间WUE的差异第35-38页
        §2 不同玉米品种WUE差异的生理学机制第38-52页
            2.1 不同玉米品种干物质积累和耗水量的差异第38-43页
                2.1.1 不同玉米品种干物质积累的差异第38-40页
                2.1.2 不同玉米品种耗水量的差异第40-43页
            2.2 不同土壤供水条件对玉米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效率的影响第43-45页
                2.2.1 WUE、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及气孔导度的相互关系第43-44页
                2.2.2 不同玉米品种的光合、蒸腾、气孔导度对水分胁迫的响应第44-45页
            2.3 不同品种离体叶脱水速率第45-46页
            2.4 渗透胁迫对不同玉米品种叶片RWC的影响第46-47页
            2.5 渗透胁迫对叶水势及渗透势的影响第47页
            2.6 渗透胁迫对不同玉米品种根系导水率的影响第47-49页
            2.7 不同品种叶片表面形态对水分胁迫的反应及适应性第49-52页
        §3 大田条件下不同品种的产量表现第52-54页
            3.1 不同品种的产量分析第52页
            3.2 不同品种农艺性状的比较分析第52-54页
    第4章: 讨论第54-56页
    第5章: 结论第56-57页
参考文献第57-68页
致谢第68页

论文共6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忠诚的多品牌交叉定位研究
下一篇:国内外几种主要喷头水力性能测试与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