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论文--普通畜牧学论文--草地学、草原学论文

不同利用强度高寒草甸群落植被构成及演替特征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9-15页
    1.1 草地利用的划分及对草地的影响第9-10页
        1.1.1 利用制度第9-10页
        1.1.2 利用强度第10页
    1.2 利用制度和强度对草地植被的作用第10-12页
        1.2.1 物种多样性第10-11页
        1.2.2 植被构成特征及生产力第11页
        1.2.3 草地演替第11-12页
    1.3 利用制度和强度对草地土壤理化特性的作用第12-13页
        1.3.1 土壤物理特性第12-13页
        1.3.2 土壤化学特性第13页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13-15页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第15-18页
    2.1 研究区概况第15页
    2.2 试验设计第15-16页
    2.3 测定指标和方法第16-17页
        2.3.1 群落特征第16页
        2.3.2 植物种重要值和生态位宽度第16-17页
        2.3.3 土样采集第17页
        2.3.4 土草养分第17页
        2.3.5 草地演替度和物种Runkiaer频度系数第17页
    2.4 数据分析第17-18页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第18-37页
    3.1 群落物种数、高度和盖度第18-19页
    3.2 群落植物种生活型谱第19-20页
    3.3 群落植物生物量构成第20-26页
        3.3.1 地上和地下生物量第20-22页
        3.3.2 类群和生活型生物量构成第22-26页
    3.4 群落植物种重要值和生态位宽度第26-27页
    3.5 草地养分第27-35页
        3.5.1 牧草第27-30页
        3.5.2 土壤第30-35页
    3.6 草地演替度和Runkiaer频度分级第35-37页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第37-43页
    4.1 讨论第37-42页
        4.1.1 物种数第37-38页
        4.1.2 生产力第38-39页
            4.1.2.1 地上、地下总生物量之间相互关系第38页
            4.1.2.2 功能生物量构成第38-39页
        4.1.3 植物种重要性第39-40页
        4.1.4 养分第40-41页
            4.1.4.1 牧草第40-41页
            4.1.4.2 土壤第41页
        4.1.5 草地群落演替第41-42页
    4.2 结论第42-43页
参考文献第43-47页
研究成果第47-48页
致谢第48页

论文共4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植物次生代谢物对高原鼠兔摄食及生理的影响
下一篇:灌溉方式对紫花苜蓿的影响--以武威市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