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缩略语表 | 第6-10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0-24页 |
1.1. S-腺苷甲硫氨酸自由基酶(Radical SAM酶) | 第10-16页 |
1.1.1. Radical SAM酶的结构特征 | 第10-11页 |
1.1.2. Radical SAM酶的催化活性 | 第11-12页 |
1.1.3. Radical SAM酶催化的自由基加成反应 | 第12-15页 |
1.1.3.1. 甲基萘醌合成酶MqnE | 第12-13页 |
1.1.3.2. NosL的特殊催化活性 | 第13-15页 |
1.1.4. 酪氨酸裂解酶的催化活性 | 第15-16页 |
1.2. 核糖体合成翻译后修饰多肽类天然产物发现及其生物合成 | 第16-24页 |
1.2.1. RiPPs生物合成途径 | 第17-18页 |
1.2.2. RiPPs的分类 | 第18-20页 |
1.2.2.1. 羊毛硫肽类 | 第18-19页 |
1.2.2.2. 羊毛硫肽的生物合成 | 第19-20页 |
1.2.2.3. 羊毛硫肽的分类 | 第20页 |
1.2.3. 线性肽 | 第20-24页 |
1.2.3.1. 赛普霉素的生物合成 | 第20-22页 |
1.2.3.2. 赛普霉素的活性及其研究意义 | 第22-24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4-40页 |
2.1. 酪氨酸裂解酶催化活性多样性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24-34页 |
2.1.1. 菌种与质粒 | 第24-25页 |
2.1.2. 引物 | 第25页 |
2.1.3. 药品与试剂 | 第25-29页 |
2.1.3.1. 实验所用抗生素 | 第25-26页 |
2.1.3.2. 实验中所用工具酶及化学试剂 | 第26页 |
2.1.3.3. 分子生物学实验常用试剂、缓冲液 | 第26-27页 |
2.1.3.4. 蛋白表达相关试剂、缓冲液 | 第27-28页 |
2.1.3.5. 培养基 | 第28-29页 |
2.1.3.6. 实验仪器 | 第29页 |
2.1.4. 菌株培养及菌种保藏 | 第29页 |
2.1.5. 碱裂解法提取大肠杆菌质粒DNA | 第29-30页 |
2.1.6. PCR反应 | 第30页 |
2.1.7. DNA电泳及其胶回收 | 第30-31页 |
2.1.8. DNA酶切与体外连接 | 第31页 |
2.1.9.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31页 |
2.1.10. DNA转化大肠杆菌 | 第31-32页 |
2.1.10.1. 大肠杆菌的化学转化 | 第31-32页 |
2.1.10.2. 大肠杆菌的电击转化 | 第32页 |
2.1.11. 大肠杆菌中蛋白与多肽的表达 | 第32-33页 |
2.1.12. 大肠杆菌中表达蛋白的纯化、浓缩与保存 | 第33页 |
2.1.13. Radical SAM酶的体外重构 | 第33页 |
2.1.14. Radical SAM酶的体外酶活性检测 | 第33-34页 |
2.1.15. HPLC-MS检测 | 第34页 |
2.2. 赛普霉素生物合成机制研究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34-40页 |
2.2.1. 菌种与质粒 | 第34-35页 |
2.2.2. 引物 | 第35-36页 |
2.2.3. 药品与试剂 | 第36-37页 |
2.2.3.1. 实验所用抗生素 | 第36页 |
2.2.3.2. 常用试剂、缓冲液 | 第36-37页 |
2.2.3.3. 培养基 | 第37页 |
2.2.4. 提取链霉菌基因组总DNA | 第37-38页 |
2.2.5. 链霉菌与大肠杆菌属间接合转移 | 第38页 |
2.2.6. 大肠杆菌中表达多肽的纯化、浓缩与保存 | 第38-39页 |
2.2.7. 链霉菌中多肽的表达和纯化 | 第39页 |
2.2.8. 多肽的体外修饰反应 | 第39-40页 |
第三章 实验结果 | 第40-53页 |
3.1. 酪氨酸裂解酶催化活性多样性实验结果 | 第40-45页 |
3.1.1. Radical SAM酶裂解SAM及其类似物反应活性 | 第40-42页 |
3.1.2. Radical SAM酶与底物类似物反应 | 第42-45页 |
3.2. 赛普霉素生物合成机制研究结果 | 第45-53页 |
3.2.1. 前体肽CypA的可溶性表达 | 第45-47页 |
3.2.2. CypA大肠杆菌体内修饰 | 第47-49页 |
3.2.3. CypA体外修饰反应 | 第49-53页 |
第四章 讨论 | 第53-56页 |
4.1. 酪氨酸裂解酶酶学活性多样性实验结果讨论 | 第53-55页 |
4.2. 赛普霉素生物合成研究实验结果讨论 | 第55-56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1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61-62页 |
致谢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