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6-7页 |
| Abstract | 第7-8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9页 |
| 1.1 研究背景 | 第9-16页 |
| 1.1.1 稳定同位素技术 | 第11-12页 |
| 1.1.2 氢氧同位素研究进展 | 第12-13页 |
| 1.1.3 模型研究进展 | 第13-15页 |
| 1.1.4 水汽同位素的观测方法 | 第15-16页 |
| 1.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6页 |
| 1.2 本研究拟解决的科学问题 | 第16-17页 |
| 1.3 研究内容 | 第17-19页 |
| 1.3.1 论文结构 | 第17页 |
| 1.3.2 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 第19-29页 |
| 2.1 实验站点 | 第19页 |
| 2.2 同位素观测 | 第19-21页 |
| 2.2.1 水汽同位素观测 | 第19-20页 |
| 2.2.2 液态水同位素观测 | 第20页 |
| 2.2.3 水汽通量同位素 | 第20-21页 |
| 2.3 涡度相关通量和环境要素观测 | 第21页 |
| 2.4 模型描述 | 第21-27页 |
| 2.4.1 模型结构 | 第22-23页 |
| 2.4.2 蒸散组分拆分 | 第23-25页 |
| 2.4.3 叶片水δ~(18)O计算 | 第25-27页 |
| 2.4.4 蒸散组分同位素模拟 | 第27页 |
| 2.5 同位素通量(Isoflux)计算 | 第27-29页 |
| 第三章 环境要素和同位素分布特征 | 第29-45页 |
| 3.1 环境要素特征 | 第29-37页 |
| 3.1.1 辐射和能量 | 第30-31页 |
| 3.1.2 温度 | 第31-33页 |
| 3.1.3 湿度 | 第33-35页 |
| 3.1.4 风速和动量感热通量 | 第35-36页 |
| 3.1.5 CO_2浓度和通量 | 第36-37页 |
| 3.2 同位素组成分布特征 | 第37-41页 |
| 3.2.1 生态系统不同来源液态水同位素组成的变化特征 | 第37-38页 |
| 3.2.2 大气水汽同位素组成的时空变化特征 | 第38-40页 |
| 3.2.3 土壤蒸发和森林生态系统蒸散δ~(18)O的时间变化特征 | 第40-41页 |
| 3.3 生态系统过量氘分布 | 第41-44页 |
| 3.3.1 不同来源液态水过量氘特征 | 第41-42页 |
| 3.3.2 水汽过量氘特征 | 第42-43页 |
| 3.3.3 生态系统过量氘分布特征 | 第43-44页 |
| 3.4 小结 | 第44-45页 |
| 第四章 蒸散组分同位素组成模拟 | 第45-73页 |
| 4.1 水热通量模拟 | 第45-52页 |
| 4.1.1 S-W模型模拟结果 | 第45-49页 |
| 4.1.2 大叶LSM模型模拟结果 | 第49-52页 |
| 4.2 各阻力项系数 | 第52-54页 |
| 4.3 叶片水同位素模拟结果 | 第54-58页 |
| 4.3.1 叶水同位素组成时间分布 | 第54-57页 |
| 4.3.2 叶水同位素组成模拟评价 | 第57-58页 |
| 4.4 蒸散组分同位素模拟结果 | 第58-63页 |
| 4.4.1 蒸腾同位素组成时间分布 | 第58-60页 |
| 4.4.2 土壤蒸发同位素模拟 | 第60-61页 |
| 4.4.3 蒸散同位素组成时间分布 | 第61-63页 |
| 4.5 同位素通量 | 第63页 |
| 4.6 敏感性分析 | 第63-71页 |
| 4.6.1 不确定变量 | 第63-67页 |
| 4.6.2 环境要素和参数 | 第67-69页 |
| 4.6.3 同位素输入 | 第69-71页 |
| 4.7 小结 | 第71-73页 |
| 第五章 讨论 | 第73-86页 |
| 5.1 环境要素对同位素特征影响 | 第73-79页 |
| 5.1.1 森林生态系统不同来源水分同位素δD-δ~(18)O关系 | 第73-75页 |
| 5.1.2 大气湿度对dv的影响 | 第75-76页 |
| 5.1.3 土壤蒸发和生态系统蒸散对大气水汽同位素组成的影响 | 第76-78页 |
| 5.1.4 夹卷与蒸散 | 第78-79页 |
| 5.2 模型结果讨论 | 第79-84页 |
| 5.2.1 同位素陆面过程模型 | 第79-80页 |
| 5.2.2 稳态假设与非稳态条件对的δ_(L,b)影响 | 第80-81页 |
| 5.2.3 环境要素对叶片水同位素组成的影响 | 第81-83页 |
| 5.2.4 稳态假设与非稳态条件对的δ_(ET)影响 | 第83-84页 |
| 5.3 小结 | 第84-86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6-89页 |
| 6.1 主要结论 | 第86-87页 |
| 6.2 研究特色与创新点 | 第87-88页 |
| 6.3 展望 | 第88-89页 |
| 参考文献 | 第89-98页 |
| 附录 | 第98-101页 |
| 致谢 | 第101-102页 |
| 作者简介 | 第1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