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宽带紧耦合天线阵及其低剖面技术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8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2-14页 |
1.1.1 超宽带天线阵的概念 | 第12-13页 |
1.1.2 超宽带天线阵的现状和应用 | 第13-14页 |
1.1.3 超宽带紧耦合天线阵的优势 | 第14页 |
1.2 超宽带紧耦合天线阵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2.1 超宽带紧耦合天线阵发展历史 | 第14-16页 |
1.2.2 超宽带紧耦合天天线阵低剖面技术 | 第16页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和章节安排 | 第16-18页 |
第二章 紧耦合天线阵相关原理 | 第18-28页 |
2.1 阵列方向图 | 第18-19页 |
2.2 紧耦合天线阵原理 | 第19-22页 |
2.2.1 无限电流表面 | 第19-20页 |
2.2.2 紧耦合阵列特性 | 第20-22页 |
2.3 等效电路算例 | 第22-27页 |
2.3.1 等效电路模型 | 第22-23页 |
2.3.2 算例及仿真分析 | 第23-2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三章 边缘耦合型紧耦合天线阵 | 第28-45页 |
3.1 天线振子设计 | 第28-32页 |
3.1.1 振子结构设计 | 第28-29页 |
3.1.2 振子参数及性能 | 第29-32页 |
3.2 扫描引起的共模谐振 | 第32-34页 |
3.2.1 谐振现象及其特征 | 第32-33页 |
3.2.2 谐振鉴别 | 第33-34页 |
3.3 双偶极子单元结构 | 第34-37页 |
3.3.1 谐振频率分析 | 第35-36页 |
3.3.2 双偶极子单元 | 第36-37页 |
3.4 馈电结构设计 | 第37-43页 |
3.4.1 微带功分器 | 第37-39页 |
3.4.2 微带到平行双线巴伦 | 第39-43页 |
3.5 4x4阵列仿真 | 第43-44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四章 层叠耦合型紧耦合天线阵 | 第45-57页 |
4.1 层叠耦合型紧耦合振子 | 第45-50页 |
4.1.1 等效电路模型 | 第45-46页 |
4.1.2 紧耦合振子设计 | 第46-49页 |
4.1.3 馈电设计 | 第49-50页 |
4.2 8x8紧耦合阵列实物 | 第50-52页 |
4.3 紧耦合阵列实物测试 | 第52-56页 |
4.3.1 测试环境及方案 | 第52页 |
4.3.2 阵列单元测试 | 第52-54页 |
4.3.3 阵列远场测试 | 第54-56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五章 低剖面紧耦合天线阵 | 第57-73页 |
5.1 人工磁导体 | 第57-61页 |
5.1.1 人工磁导体及同相反射 | 第57-58页 |
5.1.2 等效电路 | 第58-59页 |
5.1.3 同相反射带隙 | 第59-61页 |
5.2 紧耦合天线阵与人工磁导体 | 第61-64页 |
5.2.1 反射板与人工磁导体 | 第61-62页 |
5.2.2 低剖面紧耦合天线阵等效电路 | 第62-63页 |
5.2.3 同相反射带隙与紧耦合带宽 | 第63-64页 |
5.3 低剖面紧耦合设计 | 第64-72页 |
5.3.1 双偶极子单元 | 第64-66页 |
5.3.2 馈电设计及谐振处理 | 第66-72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9页 |
致谢 | 第79-80页 |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