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页 |
引言 | 第5-6页 |
一、电子证据概述 | 第6-11页 |
(一)电子证据的含义及特征 | 第6-8页 |
(二)电子证据法律学说种类 | 第8-9页 |
(三)电子证据作为独立证据的意义 | 第9-11页 |
二、司法实践中认定电子证据的法律依据及案例分析 | 第11-18页 |
(一)关于电子证据的立法现状 | 第11-13页 |
1.现有法律的相关的规定 | 第11页 |
2.司法解释的相关规定 | 第11-12页 |
3.域外相关的法律考察 | 第12-13页 |
(二)我国关于电子证据案例的分析——以微信证据为例 | 第13-18页 |
1.2015 年至2016年涉及微信证据的案件现状 | 第14-15页 |
2.具体案例分析 | 第15-18页 |
三、司法实践中认定电子证据效力存在的难点分析 | 第18-22页 |
(一)真实性难以保证 | 第18-19页 |
1.主体及内容真伪不确定 | 第18页 |
2.法院对电子证据的态度不一致 | 第18-19页 |
3.鉴定真伪及公证保全的技术水平各地区发展不均 | 第19页 |
(二)取证困难 | 第19-20页 |
1.取证过程易产生侵权问题 | 第20页 |
2.公民法律意识不强,取证滞后 | 第20页 |
(三)传统的举证规则不适应 | 第20-22页 |
1.“原件”理论的局限性 | 第20-21页 |
2.直接证据与间接证据的划分局限 | 第21-22页 |
四、对我国认定电子证据效力的建议 | 第22-29页 |
(一)确保电子证据的真实性 | 第22-24页 |
1.对电子证据真实性的全面审查 | 第22页 |
2.提高法官的法律素养并采用多种真实性认定方式 | 第22-23页 |
3.完善鉴定技术及电子证据公证保全制度 | 第23-24页 |
(二)规范取证程序 | 第24-26页 |
1.完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 | 第24-25页 |
2.培养公民法律意识 | 第25-26页 |
3.规范收集程序 | 第26页 |
(三)完善举证规则和审查制度 | 第26-29页 |
1.确立“功能等同法” | 第27页 |
2.审查判断电子证据证明力 | 第27-29页 |
结语 | 第29-30页 |
注释 | 第30-31页 |
参考文献 | 第31-33页 |
致谢 | 第33-3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