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6页 |
| Abstract | 第6-8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1页 |
| 一、选题缘起 | 第12-13页 |
|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3页 |
| (一)研究目的 | 第13页 |
| (二)研究意义 | 第13页 |
| 三、研究综述 | 第13-17页 |
| (一)关于乡村旅游概念的研究 | 第13-14页 |
| (二)关于乡村旅游规划的研究 | 第14-15页 |
| (三)关于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的研究 | 第15-16页 |
| (四)关于乡村旅游开发影响的研究 | 第16页 |
| (五)关于乡村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对策的研究 | 第16-17页 |
| 四、乡村旅游开发相关理论 | 第17-19页 |
| (一)旅游开发理论 | 第17-18页 |
| (二)旅游资源整合理论 | 第18页 |
| (三)旅游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18-19页 |
| 五、研究方法及调查过程 | 第19-21页 |
| (一)研究方法 | 第19页 |
| (二)调查过程 | 第19-21页 |
| 第二章 册亨县大寨村概况 | 第21-36页 |
| 一、大寨村的自然环境概述 | 第21-23页 |
| 二、大寨村的人文资源概述 | 第23-36页 |
| (一)大寨村行政规划及族群构成 | 第23-26页 |
| (二)大寨布依族传统文化资源 | 第26-36页 |
| 第三章 大寨村乡村旅游开发基础条件分析 | 第36-43页 |
| 一、大寨村乡村旅游开发的优势条件 | 第36-40页 |
| (一)民族民俗文化丰厚 | 第36-37页 |
| (二)独特的喀斯特地貌自然景观 | 第37-38页 |
| (三)旅游资源组合度好 | 第38-39页 |
| (四)现代化畜牧业龙头企业带动 | 第39-40页 |
| 二、大寨村乡村旅游开发的制约因素 | 第40-43页 |
| (一)可进入性欠佳 | 第40-41页 |
| (二)远离客源市场 | 第41-42页 |
| (三)资源屏蔽效应 | 第42-43页 |
| 第四章 大寨村乡村旅游开发现状 | 第43-56页 |
| 一、大寨村乡村旅游的旅游配套设施建设历程 | 第43-52页 |
| 二、大寨村乡村旅游的开发成果及评价 | 第52-56页 |
| (一)大寨村乡村旅游开发成果 | 第52-54页 |
| (二)对大寨村乡村旅游开发成果的评价 | 第54-56页 |
| 第五章 旅游场域中大寨村乡村旅游开发的利益主体的博弈及其成因分析 | 第56-66页 |
| 一、场域与旅游场域及利益主体概述 | 第56-57页 |
| (一)场域与旅游场域 | 第56-57页 |
| (二)利益主体 | 第57页 |
| 二、旅游场域中大寨村乡村旅游开发的利益主体的博弈 | 第57-61页 |
| (一)土地流转中的博弈 | 第57-59页 |
| (二)“羊博园”建设中的博弈 | 第59页 |
| (三)房屋改造中的博弈 | 第59-60页 |
| (四)田地作物种植中的博弈 | 第60页 |
| (五)祭祀活动中的博弈 | 第60-61页 |
| 三、旅游场域中大寨村乡村旅游开发的利益主体的博弈的成因分析 | 第61-66页 |
| (一)旅游场域的逐利性 | 第61-62页 |
| (二)旅游场域的斗争性 | 第62-64页 |
| (三)权力场域对旅游场域的政策导向 | 第64-66页 |
| 第六章 大寨村乡村旅游开发运营实施建议 | 第66-74页 |
| 一、大寨村乡村旅游开发的发展思路和运营模式 | 第66-69页 |
| (一)大寨村乡村旅游开发的发展思路 | 第66-68页 |
| (二)大寨村乡村旅游开发的运营模式 | 第68-69页 |
| 二、大寨村乡村旅游开发的市场推广与保障支撑 | 第69-71页 |
| (一)大寨村乡村旅游开发的市场推广 | 第69-70页 |
| (二)大寨村乡村旅游的保障支撑 | 第70-71页 |
| 三、大寨村乡村旅游开发与文化保护的协同发展 | 第71-74页 |
| (一)大寨村乡村旅游开发与文化保护的协同发展原则 | 第71-72页 |
| (二)大寨村乡村旅游开发与民族文化协同发展措施 | 第72-74页 |
| 结语 | 第74-75页 |
| 参考文献 | 第75-77页 |
| 致谢 | 第77-78页 |
| 在校期间科研成果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