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页 |
前言 | 第7-9页 |
第一章 法律与人道主义的关系 | 第9-15页 |
一、人道主义的内涵、发展与本质 | 第9-11页 |
(一)内涵 | 第9-10页 |
(二)发展 | 第10-11页 |
(三)本质 | 第11页 |
二、法律与人道主义的关系 | 第11-15页 |
(一) 从理论上看 | 第12-13页 |
(二) 从实践中看 | 第13-15页 |
第二章 中国古代死刑制度中人道主义精神的体现 | 第15-27页 |
一、限制死刑适用对象范围 | 第16-18页 |
(一)弱势群体犯罪者适用死刑的限制 | 第16-17页 |
(二)族刑连坐者适用死刑的限制 | 第17-18页 |
二、减少死刑条款的数目 | 第18-19页 |
三、死刑的判决 | 第19-22页 |
(一)死刑复核制度 | 第19-21页 |
(二)存留养亲 | 第21-22页 |
四、死刑的执行 | 第22-27页 |
(一)赦免制度 | 第22-23页 |
(二)死刑复奏制度 | 第23-24页 |
(三)录囚制度 | 第24-25页 |
(四) 秋审制度 | 第25-27页 |
第三章 中国古代死刑制度中人道主义精神的文化探源 | 第27-34页 |
一、儒家思想的影响 | 第27-31页 |
(一)民本主义思想 | 第27-28页 |
(二)仁政说 | 第28-29页 |
(三)慎刑观 | 第29页 |
(四) 孝观念 | 第29-30页 |
(五) 先教后刑思想 | 第30-31页 |
二、佛教文化的影响 | 第31-32页 |
三、阴阳刑德论的影响 | 第32-34页 |
第四章 中国古代死刑制度中人道主义精神的评价及借鉴 | 第34-41页 |
一、对我国古代死刑制度中人道主义的评价 | 第34-36页 |
二、我国古代死刑制度中人道主义的现代借鉴 | 第36-41页 |
(一)合理运用先教后刑思想,改变人民现有的死刑观念 | 第36-37页 |
(二)建构和发展死刑赦免制度 | 第37页 |
(三)加强对死刑复核制度的监督和完善 | 第37-38页 |
(四) 构建死刑执行前的喊冤、申冤制度以及合理的执行时间制度 | 第38-39页 |
(五)法官在审理案件时应常怀“以生道杀人”的思想 | 第39-41页 |
结语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