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与消解--云南剑川地区雕刻文化形态研究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导论 | 第7-10页 |
一、选题来源 | 第7页 |
二、选题背景意义与创新点 | 第7-8页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9页 |
四、研究方法及研究思路 | 第9-10页 |
一、云南剑川雕刻 | 第10-13页 |
(一)雕刻文化与雕刻技法 | 第10-11页 |
1、雕刻文化 | 第10页 |
2、雕刻技法 | 第10-11页 |
(二)云南剑川雕刻兴盛的原因 | 第11-13页 |
1、自然地理因素 | 第11页 |
2、悠久历史沉淀 | 第11-12页 |
3、多样文化融合 | 第12页 |
4、多元宗教信仰 | 第12-13页 |
二、云南剑川木雕 | 第13-22页 |
(一)剑川木雕概况 | 第13-14页 |
(二)剑川木雕的艺术特征 | 第14-17页 |
(三)剑川木雕题材的三种态势 | 第17-21页 |
1、源于中原继承传统 | 第17-18页 |
2、立足地域开拓创新 | 第18-20页 |
3、传模移刻重现经典 | 第20-21页 |
(四)剑川木雕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 第21-22页 |
三、云南剑川地区石雕 | 第22-35页 |
(一)剑川石钟山石窟 | 第22-30页 |
1、剑川石窟的地域特征 | 第23-28页 |
2、剑川石窟的艺术特征 | 第28-30页 |
(二)剑川千狮山 | 第30-35页 |
1、满贤林概况 | 第30页 |
2、狮子发展源流 | 第30-32页 |
3、千狮山的艺术特征 | 第32-35页 |
四、地域文化特征消解中的剑川雕刻 | 第35-41页 |
(一)建构与消解的过程 | 第35-36页 |
(二)消解的原因 | 第36-39页 |
1、外在的原因 | 第37-38页 |
2、内在的因素 | 第38-39页 |
(三)剑川地域文化的传承 | 第39-41页 |
1、传承地域文化的方式 | 第39页 |
2、传承地域文化的意义 | 第39-41页 |
结论 | 第41-43页 |
致谢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