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真菌几丁质合酶抑制剂研究进展 | 第11-19页 |
1.1 防治动植物真菌感染的意义和研究进展 | 第11-12页 |
1.1.1 动植物真菌感染的危害及其防治意义 | 第11页 |
1.1.2 动植物真菌感染防治研究进展 | 第11-12页 |
1.2 真菌细胞壁几丁质合酶研究进展 | 第12-13页 |
1.3 真菌细胞壁几丁质合酶抑制剂研究 | 第13-14页 |
1.3.1 微生物来源的几丁质合酶抑制剂 | 第13-14页 |
1.3.2 化学来源的几丁质合酶抑制剂 | 第14页 |
1.3.3 植物来源的几丁质合酶抑制剂 | 第14页 |
1.4 展望 | 第14-16页 |
参考文献: | 第16-19页 |
第二章 中药醇提物体外抗菌活性的研究 | 第19-33页 |
2.1 前言 | 第19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19-23页 |
2.2.1 材料 | 第19-21页 |
2.2.1.1 实验菌株 | 第20页 |
2.2.1.2 中药材 | 第20页 |
2.2.1.3 培养基 | 第20页 |
2.2.1.4 实验试剂 | 第20-21页 |
2.2.1.5 实验仪器 | 第21页 |
2.2.2 实验方法 | 第21-23页 |
2.2.2.1 中草药提取物的制备 | 第21-22页 |
2.2.2.2 滤纸片药剂扩散法检测中草药醇提物对细菌的抑制 | 第22页 |
2.2.2.3 滤纸片药剂扩散法检测中药乙醇提取物对酵母YFK32的抑制作用 | 第22页 |
2.2.2.4 中药乙醇提取物对酵母YFK32的MIC值的测定 | 第22-23页 |
2.2.2.5 复方中药乙醇提取物对酵母YFK32的抑菌作用 | 第23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23-30页 |
2.3.1 89种中药醇提物体外抗菌活性 | 第23-29页 |
2.3.2 中药乙醇提取物对酵母YFK32的MIC值 | 第29页 |
2.3.3 复方中药乙醇提取物对酵母YFK32的抑制作用 | 第29-30页 |
2.4 讨论 | 第30-32页 |
参考文献: | 第32-33页 |
第三章 酵母细胞正筛选模型筛选特异性抑制真菌几丁质合酶抑制剂的研究 | 第33-44页 |
3.1 前言 | 第33-34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34-40页 |
3.2.1 材料 | 第34-36页 |
3.2.1.1 菌株 | 第34页 |
3.2.1.2 中药材 | 第34页 |
3.2.1.3 试剂与药品 | 第34-35页 |
3.2.1.4 培养基 | 第35页 |
3.2.1.5 实验仪器 | 第35-36页 |
3.2.2 实验方法 | 第36-40页 |
3.2.2.1 CFW对YFK32的抑制作用 | 第36-37页 |
3.2.2.2 几丁质合酶抑制剂正筛选模型的建立 | 第37-38页 |
3.2.2.3 正筛选模型灵敏度测试 | 第38-39页 |
3.2.2.4 酵母CFW正筛选模型检测中药提取物 | 第39-40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40-41页 |
3.3.1 酵母正筛选模型对中药提取物的挽救作用 | 第40-41页 |
3.4 讨论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4页 |
第四章 酵母细胞负筛选模型筛选真菌几丁质合酶抑制剂的研究 | 第44-54页 |
4.1 前言 | 第44-45页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45-49页 |
4.2.1 材料 | 第45-47页 |
4.2.1.1 实验菌株 | 第45页 |
4.2.1.2 中药材 | 第45页 |
4.2.1.3 培养基 | 第45-46页 |
4.2.1.4 实验试剂 | 第46页 |
4.2.1.5 实验仪器 | 第46-47页 |
4.2.2 实验方法 | 第47-49页 |
4.2.2.1 几丁质合酶抑制剂负筛选模型检测标准药物 | 第47-48页 |
4.2.2.2 用酵母负筛选模型检测中药提取物样品 | 第48-49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49-52页 |
4.3.1 中药醇提物对CHT020的特异性抑制作用 | 第49-51页 |
4.3.2 中药提取物酵母CHT003的特异性抑制 | 第51-52页 |
4.4 讨论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4页 |
第五章 酵母细胞几丁质含量分析验证中药醇提物对真菌几丁质合酶的抑制作用 | 第54-63页 |
5.1 前言 | 第54-55页 |
5.2 材料与方法 | 第55-58页 |
5.2.1 材料 | 第55-57页 |
5.2.1.1 实验菌株 | 第55页 |
5.2.1.2 中药材 | 第55页 |
5.2.1.3 培养基 | 第55页 |
5.2.1.4 实验试剂 | 第55-57页 |
5.2.1.5 实验仪器 | 第57页 |
5.2.2 实验方法 | 第57-58页 |
5.2.2.1 酸水解液几丁质含量的测定 | 第57-58页 |
5.3 结果与分析 | 第58-61页 |
5.3.1 硫酸盐葡糖胺标准曲线 | 第58-59页 |
5.3.2 酸水解后酵母细胞中几丁质含量的测定 | 第59-61页 |
5.4 讨论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3页 |
第六章 抑制真菌几丁质合酶的中药醇提物对植物致病菌灰霉的抑制作用研究 | 第63-69页 |
6.1 前言 | 第63-64页 |
6.2 材料与方法 | 第64-65页 |
6.2.1 材料 | 第64-65页 |
6.2.1.1 菌种 | 第64页 |
6.2.1.2 培养基 | 第64页 |
6.2.1.3 实验试剂 | 第64-65页 |
6.2.1.4 仪器耗材 | 第65页 |
6.2.2 实验方法 | 第65页 |
6.2.2.1 灰葡萄孢菌株的培养与灰葡萄孢菌孢子悬液的制备 | 第65页 |
6.2.2.2 水琼脂法观测提取液对灰葡萄孢菌孢子萌发以及菌丝生长的影响 | 第65页 |
6.3 结果与分析 | 第65-67页 |
6.3.1 中药乙醇提取液对灰葡萄孢菌孢子萌发抑制效果 | 第66页 |
6.3.2 中药乙醇提取液对灰葡萄孢菌孢子萌发和菌丝形态的影响 | 第66-67页 |
6.4 讨论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69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9-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附录 | 第72页 |